意大利學者Annessi等的一項研究表明,皮膚鏡診斷標準――模式分析診斷薄黑素瘤(TM,腫瘤厚度為0.3 mm)的靈敏性、特異性和診斷準確率最高。 (J Am Acad Dermatol 2007 ,在線發表) 為了改善對表皮黑素細胞損害的診斷,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發展了大量的皮膚鏡診斷標準和計算方法。研究者為了比較三種不同皮膚鏡診斷標準(模式分析、皮膚鏡ABCD法則和7點核對表)對一系列高度非典型黑素細胞損害診斷的靈敏性、特異性和診斷準確率而開展該研究,并通過皮膚鏡下不同結構在這些病變中出現的頻率以判斷其診斷價值。 研究納入198個連續非典型黑素細胞皮損。皮膚鏡評估標準以23種皮膚鏡特征的有或無為依據。兩位富有皮膚鏡經驗的皮膚學專家用模式分析、皮膚鏡ABCD法則和7點核對表將每塊皮損分類為良性或惡性。經外科切除后,102塊皮損在組織學上診斷為Clack痣,96塊皮損診斷為TM。比較皮膚鏡及組織學對TM的診斷來評估這三種標準診斷TM的靈敏性、特異性和診斷準確率,以及各自的陽性和陰性預測值。 采用單變量和多變量分析以確定哪種皮膚鏡標準與TM最密切相關。 結果顯示,在經研究的黑素細胞皮損中,82.3%通過模式分析得到正確診斷(靈敏性85.4%,特異性79.4%,陽性預測值79.6%,診斷準確率 70.8%);與之相比,79.3%經ABCD法則得到正確診斷(靈敏性84.4%,特異性74.5%,陽性預測值75.7%,診斷準確率67.8%),71.2%經7點核對表得到正確診斷(靈敏性78.1%,特異性64.7%,陽性預測值67.6%,診斷準確率57.7%)。同時,7點核對表假陰性結果(21.8%)數值最高,而ABCD規則、模式分析分別為15.6%、14.6%。 單變量分析表明,對于TM來講,非典型色素網,具有銳利邊緣、不規則、不均勻棕色小球狀體的網絡,不均勻的色素分布,同質區域以及淺棕色無結構區域才是最敏感和特異的皮膚鏡特征。逆向逐步邏輯回歸分析顯示與TM最密切相關的指標是淺棕色無結構區(比值比=27.9)。 研究顯示,模式分析診斷TM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準確率最高。淺棕色無結構區既是一種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鑒別指征,也是TM最可靠的預兆(陽性預測值=93.8%, 陽性似然比=16)。研究者認為,對模式分析這種曾被低估的皮膚鏡診斷標準的使用不僅可以改進對可疑斑點狀黑素細胞皮損的診斷能力,還能顯著減少由7點核對表產生的假陰性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