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某勘測設計公司外派東南亞某國的21名回國員工進行登革熱檢測時,發現12份血樣登革熱抗體陽性。經流行病學調查,證實該公司外派員工在境外感染過登革熱,23名員工中共有11人曾發病,另外還有2人血樣登革熱抗體陽性,但未出現過臨床癥狀,專家認為是隱性感染所致。 據調查,該勘測設計公司于今年3月先后分兩批共派出23名員工到東南亞某國從事水電站前期測量工作,在國外工作期間,4月11日至5月14日,23名員工先后有11人出現過發熱、乏力、頭痛、關節痛,雙下肢出血點等癥狀,據稱,當地按“瘧疾”進行了門診治療。4月1 4日該公司首批2人回國,其中一人回國后2天發病,被廣州市疾控中心發現,并立刻進行了報告和調查處理,市疾控中心人員要求該公司加強境外余下員工健康監測,回國后立即通知疾控中心進行相關檢查。第二批21名員工于5月30日回到廣州,第二天立刻前往市疾控中心進行檢測,發現了此起疫情。 疫情發現后,市、區疾控中心迅速進行了處理,加強對該公司及員工居住地滅蚊等措施,并進行了員工健康教育、健康監測。據介紹,由于該公司發病人員絕大多數均在境外發病,最后1例發病時間為5月14日,已過了登革熱的病毒血癥期(傳染期),如果對其他未發病員工進行觀察期間未出現可疑發熱患者,則該起事件對廣州市的威脅不大。 據員工反映,在附近居住的廣西某電力設計院外派員工也有類似病人,在當地還有其他國內公司外派人員。因此,市衛生局已向省衛生廳、外經貿局、檢驗檢疫局、旅游局等部門通報疫情。 據了解,登革熱在東南亞和南美洲呈地方性流行,它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過蚊蟲叮咬在人群中傳播,傳播媒介是伊蚊(花斑蚊)。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經過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觸等傳播。 登革熱在我國多發生于6月―11月,因此,廣州市衛生局提醒到東南亞和南美洲等登革熱流行區工作、旅游或生活的市民,應注意預防登革熱,外派公司或涉外旅行社等應加強對員工或旅游人員預防登革熱宣傳,到登革熱流行區應穿長袖衣服及長褲,并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蚊蟲驅避藥物;避免在伊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如果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等等。回國后14天內,如有不適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并告訴醫生自己前往的國家或地區。 考慮到每年均有境外輸入病例發生,廣州市衛生局呼吁市民當前應積極行動起來,清除室內外各種無用積水,妥善處理壇壇罐罐,防止積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對于水養植物、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防止蚊蟲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