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糖尿病血瘀證理論已受到普遍關注和認可。以往認為糖尿病產生瘀證的內在機制為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及高脂血癥,但高血脂與糖尿病血瘀證之間的相關性未有明確報道。現代研究發現,糖尿病微量蛋白尿(MAU)與血脂異常密切相關。據此,北京大學第一臨床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對9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微量蛋白 尿和血脂與血瘀證關系密切。 該研究將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兼血瘀證和無血瘀證兩組,每組又分為陰虛熱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3型,并設健康對照組20例,分別觀察血脂4項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結果發現,隨著陰虛熱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的進程及血瘀證的出現,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甘油三酯(TG)、膽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明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明顯降低。 研究人員介紹,微量蛋白尿不僅是腎臟病的早期表現,同時也是全身內皮細胞功能損傷及脂代謝紊亂的預測指標。高血脂可以激活腎小球細胞、系膜細胞和內皮細胞內多種細胞因子的表達,從而促進腎小球硬化,加重腎小球濾過膜的損傷。隨著糖尿病的發生及進展,糖、脂代謝紊亂,全身內皮細胞損傷日趨嚴重,UAER、血脂等指標有顯著變化。 中醫學認為,糖尿病屬“消渴”范疇,其病機演變基本遵循陰虛熱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的規津。本研究證實,以上觀察指標糖尿病組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而且在各組之間,隨著病程的延長,指標變化與陰陽兩虛>氣陰兩虛> 陰虛熱盛變化趨勢一致,符合消渴病發展規律。尤其是陰陽兩虛證組,UAER、血脂變化與血瘀證進程密切相關,預示著糖尿病的進展及合并癥的出現。 微量蛋白尿亦是全身內皮功能損傷及小動脈血管病變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證實,糖尿病血瘀兼證組UAER、血TG、CHOL、LDL-C明顯高于非血瘀證組,HDL-C明顯低于非血瘀證組,說明微量蛋白尿和血脂與血瘀證關系密切,可作為血瘀證的客觀指標之一,并指導臨床辨證及用藥。本研究同時觀察到血瘀證組病程明顯長于無血瘀證組,證實了中醫學“久病夾瘀”的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