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華 (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1.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24歲。活動后感胸悶、氣短伴暈厥5月入院。 8月前患者剖腹產分娩一男孩,生產過程順利,產后恢復良好。自產后3月起經常感到活動后氣短,并在一次爬樓時突發意識喪失摔倒,后自覺癥狀進行性加重,步行數十米即氣喘明顯,于2005年2月4日收入我院。患者既往體健,否認家族性疾病史,無肝炎病史,無毒物接觸史,無呼吸睡眠暫停史,妊娠3月心電圖檢查正常(圖1)。
查體:BP 110/70 mmHg( 1 mmHg =0。133kPa),P 25次/分,口唇紅,無頸靜脈怒張,兩肺呼吸音清,對稱,無干濕羅音;心界擴大,心率96次/分,律齊,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P2)亢進,三尖瓣區可聞及2/6級收縮期雜音。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入院后心電圖示竇性心律,電軸右傾,SⅠQⅢTⅢ,胸前導聯V1-5T波倒置,出現類似冠狀T的改變;Ⅱ、Ⅲ、aVF出現ST-T改變,順鐘向轉位;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肺性P波(圖2)。
超聲心動圖示右房、室增大,重度肺動脈高壓,中度三尖瓣關閉不全,連續多普勒(CW)測肺動脈收縮壓85 mmHg(圖3)。
下肢深靜脈顯象+肺灌注掃描ECT未見異常改變。肺動脈16排螺旋CT平掃+增強未見異常。右心導管檢查+肺動脈+左心室造影記錄:測肺動脈壓77/30(46) mmHg,右室壓77/-4(70) mmHg,肺動脈造影示左右肺動脈稍擴張,未見明顯缺損,右室造影無心室及主動脈水平左向右分流,無肺靜脈畸形征象。免疫學檢查:ENA多肽,ANA,抗ds-DNA等均陰性。目前診斷原發性肺動脈高壓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予地爾硫等藥物治療后好轉。
2.討論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 (PPH),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肺血管疾病,其基本病理特點是肌型小肺動脈叢樣病變,血管腔逐漸閉塞,肺動脈壓進行性升高,若未及時診斷并積極準確干預,患者一般在出現癥狀后 2~3年內死亡[1]。現有治療藥物和治療手段無法改變其自然病程,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一直是該領域的熱點和難點。一般認為本病與遺傳、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右芬氟拉明等食欲抑制劑、工業污染、免疫學異常等有關。本例患者與妊娠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我們分析有以下可能機制參與:(1)雌性激素作用: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引起動脈平滑肌萎縮,明顯降低動脈壁糖原導致血管炎癥反應,使受累血管出現內膜的成纖維組織增厚,中膜增厚或變薄,纖維變性,纖維組織和彈性纖維斷裂、重疊或消失。假定中膜肥厚代表肺細小動脈平滑肌細胞無限制增生和收縮,則肺血管收縮可以被認為是肺動脈高壓的原因。也有認為雌激素引起動脈中膜某些酶活性的降低,使動脈壁受損,從而導致原位血栓形成等,是PPH的主要發病因素。(2)微栓塞引起的繼發性改變:我們知道,剖腹產手術是肺栓塞的重要危險因素,本例患者產后3月出現的臨床癥狀與肺栓塞非常接近,包括心電圖的特征性改變讓筆者首先考慮肺栓塞診斷,但在全面檢查后卻并未發現血栓的存在,我們認為,能否作出這樣的假設,病變之初,患者確有微小血栓或羊水栓子栓塞了肺部毛細血管后微動脈,導致肺泡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缺氧壞死,內皮損傷,血小板激活和血管活性物質等釋放可能啟動或維持了整個疾病過程[2]。Stelzner等[3]研究表明:肺泡低氧時可引起血漿內皮素-1(ET-1)含量增加,這與缺氧時肺組織對ET-1的合成增加及清除能力下降有關。而ET-1是至今發現的最強的內源性血管收縮因子,它不僅能通過內皮素受體(ETR)直接參與肺血管收縮,還有促使肺血管平滑肌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增殖的作用,從而使肺動脈管腔狹窄及肺血管阻力增高。這在近年來的肺動脈高壓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中已得到證實[4]。微栓子假說的提出為我們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荊志成,王辰,程顯聲.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醫學雜志,2003,83(1):77.
[2]陸艷輝,趙彥芬,劉國仗.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病因與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2001,28(1):4-7.
[3]Stelzner TJ,O'Brien RF,Yanagisawa M. Increased lung endothelin-1 production in ra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 J Physiol,1992,262(6):l614.
[4]Zamora MA,O'Brien R,Rutherford RB.Serum endothelin-1 and cold provocation in primary Raynaud's phenomenon[J]. Am J Respir,1993,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