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樂勛 陳紹福
醫院經營效益
醫院經營效益的概念
醫院經營效益是指醫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有益成果與消耗資源總量的比例,即“成果與消耗之比”、“產出與投入之比”、“所得與所費之比”。經營效益的概念不等于“金錢”、“利潤”、“產量”、“產值”或“發展速度”等概念。
醫院經營效益的內涵
醫院效益可分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指每個部門、每個單位對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所做的貢獻。它是一個計量的綜合性指標,可用社會生活質量的實際提高水平來衡量。對醫院來說,講求社會效益就是做好防病治病工作,保護社會勞動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經濟效益定性的概念是指在經濟方面收到的有益的效果。定量的概念是指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勞動耗費和勞動占用同勞動成果的比較。經濟效益的高低本質上存在于比較之中,它是一個在比較中才能存在的概念。我們講求經濟效益,就是要以盡量少的活勞動消耗和物質消耗,生產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對醫院來說,講求經濟效益就是以盡量少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社會需要的醫療衛生服務。
醫院經營具有雙重效益:一是在社會保障體系中,醫院是公益性醫療福利保障體系的載體,具有社會屬性;因此,醫院經營效益首先是指醫院投入一定的醫療資源,所取得的符合社會人群醫療保健需求的社會效益;二是醫院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資源消耗,需要獲得經濟補償和用于擴大再生產的經濟收益,即醫院的經濟效益;同時,醫院通過國家投入和自籌投入,不斷得到發展,取得固定資產增值的效益。
在醫院經營中,既要突出社會效益的一面,也要強調經濟效益和資源增值效益的一面,力求使醫院經營效益的上述內涵協調統一起來。在衛生經濟學中,醫療單位的經濟收入和經濟效益是有區別的。
經濟收入,是指醫院在為病人服務的過程中按照國家規定的收費標準向病人收取的各項醫療費用,以及其他各項收入,包括醫療收入、藥品收入、制劑收入和其他收入,合稱業務收入。經濟效益,則是以較少的勞動耗費,提供較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保健服務,也就是通常說的多治病、治好病、好得快、花錢省。這種服務,體現了數量和質量、技術和經濟、微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醫院社會效益概念的表達
從醫院經營效益的內涵來看,它與企業的經營效益概念是不同的。企業的經營效益是為國家或私人經營者創造利稅,以及獲得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財力相統一的經濟效益;而醫院的經營效益,首先是難以用貨幣值衡量的社會效益。由于過去在醫院管理工作中,長期缺乏經營意識和效益觀念,醫院的社會效益不過是一種很籠統的非確定性概念,因而使它與可計算的經濟效益形成了觀念上的極大反差。
為明確醫院社會效益概念,需要研究建立表達這種效益概念的效益指標。過去主要用傳統的醫療統計指標表達醫院社會效益。但是,效益概念不是指“產值”、“產量”和工作量,因而醫療統計指標不能確切地代表醫院的社會效益。為適應醫院經營管理的需要,應該研究建立反映醫院整體性質經營效益和專項醫療資源投入經營效益的分析評價指標,以便確切地表達醫院經營效益水平。
評價醫院經營效益的原則
堅持成果與消耗相聯系的原則,切不可單純以成果指標或單獨以消耗指標進行效益分析與評價。只有把相對應的兩種指標聯系起來,按其比值進行分析與評價,才符合經營效益的真正涵義。
堅持有益成果的原則,不能將全部業務內容和工作量的有益成果與無益的活動內容和結果混在一起與醫療資源消耗相比。若不遵循這一原則,就等于降低醫療服務質量,甚至是虛假的經營效益。
堅持計算全部消耗的原則,消耗(投入)是指全部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和投入,既包括實際用于醫療衛生服務的全部消耗,也包括多占用的人、財、物資源或損失、浪費的資源;既包括使用中的固定資產折舊和活勞動消耗,也包括閑置不用或多占用、積壓的固定資產折舊和活勞動消耗。
醫院經營效益評價目的
醫院的經營目標可以概括為以追求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求生存,求發展。同時,醫院必須具有生存下去的條件,而且需要不斷發展,才能求得生存。
醫院經營效益評價,就是對醫院醫療衛生服務及科研、教學成果與醫療資源消耗進行比較分析。追求綜合效益和兩個效益的統一,這是醫院經營管理的落腳點和歸宿;因此,進行經營效益分析評價,有利于保證醫院的正確經營方向,提高醫院的經營管理水平。
通過經營效益分析評價,應達到以下目的要求:
● 分析醫療資源投入的效益,提高醫院醫療資源利用效果。醫療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建筑設施資源和財力資源等,應按其總投入與綜合產出的比值進行總體效益分析;并進行專項資源投入與專業產出比值的效益分析,以改善投入結構和提高效益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果。
● 分析經營效益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為醫院經營決策提供客觀依據,提高醫院經營管理水平。效益水平的提高或下滑,既有客觀原因,又有經營管理方面的原因。只有通過客觀分析,才能找出影響經營效益的主要因素,為改善經營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 分析經營效益結構,改善醫院醫療服務效果。醫院經營效益分析,是指經營投入項目、種類與其產出比值的分析,例如藥品經營額、儀器設備經營額、技術勞務經營額等經營收益結構;又如醫療、教學、科研等資源投入及其社會效益的結構分析等。
● 對醫院建設項目、儀器設備購置和技術開發項目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為醫院經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進行醫院經營效益分析,還能夠為國家醫療資源投入、分配決策,以及為改革醫療制度或實行醫療保險制度提供科學依據,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也具有宏觀指導意義。
醫院經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對醫院的經濟活動和經營狀況要做出科學分析和客觀評價,就必須把醫院的各項指標完成情況放在整個醫院經營過程中加以考察,把影響某項指標完成情況的各個因素都展示出來,透過復雜的現象,方能找出本質原因。
醫院為了分析評價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高低,必須要有衡量尺度,這些衡量尺度就是評價指標。衡量一個醫院的社會經濟效益,需要設立多個評價指標,或者幾組評價指標,從而形成了一個評價指標體系(案例見上頁)。
醫院經營效益評價分析方法
近年來,國內許多醫院及管理專家對醫院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分析,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鑒于社會經濟效益的高低,本質上存在于比較之中,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沒有比較就難以說明社會經濟效益的高低與多寡,目前比較通用和最簡便易行的是采取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一般從兩方面比較:一是進行縱向比較,即本期指標與過去同期指標比,適用于考察同一個醫院或同一類醫院前后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效益情況,借以了解不同時期各項指標的變化趨勢和指標完成的好壞,有助于吸取過去經驗,改進今后工作;二是進行橫向比較,即地理位置、交通情況、規模大小、設備條件、技術水平等近似醫院間的比較,適用于衛生局評價性質相同又具可比口徑的所屬醫院,或某醫院通過與同類醫院相比來評價自己的社會經濟效益情況,借以發現先進與落后的差距,有利于取長補短,發揮優勢。
在醫院的經營效益評價工作中,常用的比較分析方法:標準值比較法、單項指標相對比較法、平行數列對比法、綜合計分比較法、“所費”“所得”比較法、費用效益分析法、費用效果分析法、醫院經營效益簡易比值分析法等。
醫院提高經營效益的途徑
分析與評價醫院經營效益的目的意義,就在于找出影響醫院經營效益的因素,尋求提高醫院經營效益的途徑和措施。正確認識制約醫院經營效益諸因素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力求在醫院經營管理實踐中揚利避害,這是提高經營效益的根本途徑。
醫院提高經營效益的基本準則是“投入少、產出高”。遵循這一準則,能否在同樣醫療費用消耗的情況下為更多的病人服務,能否在同質等量地為病員服務的情況下使醫療費用更少,具體表現為“兩低三高”:即醫院低投入,病人低費用,服務高效率、高質量、高效益。
要求每個病人的“低費用、高療效”,從表面上看,會在某種程度上抑制醫院的業務收入,但是醫院可以也應該通過增加醫療服務項目,擴大服務總量,更大地滿足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而增加自身的業務收入;此外,醫院還應通過加強內部管理,重視經濟核算,控制不必要的支出。通過合理“增收”和科學“支出”,提高工作過程中的收入與支出比,達到提高醫院經營效益的目的;因此,提高醫院經營效益,重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 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第一,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完好率;第二,合理使用人力資源;第三,擴大就診人數;第四,增加醫療服務收入。
● 提高醫院經濟管理水平。第一,實行各種形式的經營管理責任制,按照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和按勞分配的原則,調動醫院工作人員積極性;第二,實行經濟核算和成本核算,促使醫院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努力降低消耗;第三,搞好財務、藥品和各項財產物資管理。
● 重視醫院投資使用方向的論證,包括合理確定用于維持原有服務規模和擴大服務范圍的投資比例;用于尖端技術建設項目和常規技術建設項目的投資比例;用于主導科室、部門和輔助科室、部門的投資比例等。
● 提高醫院人才、財力、物力、信息等資源的利用程度。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籌措充足的財力,保證醫院的正常運行,提供充分的信息資源。
● 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優劣,通常表現在:第一,各個單項服務(包括診斷、治療)能否有效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二,各科室和相關部門配合是否協調,是否給病人以最大的方便;第三,所采用的服務方案在技術上是否先進、適宜,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