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過多是一種常見病,具有相當的廣泛性,在34~49歲的婦女中大約有5%的人因為月經過多而就診,是造成婦女缺鐵性貧血的最常見的原因,月經過多影響著社會經濟和婦女的心理健康。治療月經過多疾患是婦科醫生的一個重要臨床問題,許多婦女保守治療無效時不得不選擇子宮切除術,其中有近50%的子宮并無病理學上的顯著改變,另有許多婦女因身體狀況的限制而不能耐受子宮切除,這為目前興起的多種子宮內膜切除或去除方法提供了依據及廣闊的應用空間。除了常規的治療手段如保守治療和傳統的手術治療外,近年來出現的多種子宮內膜去除成為既能解除婦女月經過多疾患,又能保留患者子宮的新興的主流治療手段。
20世紀70年代中期Neuwirth 應用高頻電刀切除子宮粘膜下肌瘤,代表第一代直視下操作,切除和去除子宮內膜及宮腔內良性病變這一技術時代的到來。近十幾年來的廣泛應用證明了宮腔鏡手術有不開腹,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術中、術后并發癥少,手術效果好等優點,被譽為微創外科成功的典范。但隨著其日趨廣泛的應用,因膨宮介質的使用,復雜手術的操作導致手術時間的延長及不同手術能源(如激光、高頻電)的介入,使子宮穿孔,液體過度負荷,內臟灼燒,空氣栓塞等嚴重并發癥逐漸報道。不能對宮腔內各區域內膜進行均勻一致的切除影響著宮腔鏡的手術效果,而宮腔鏡對于手術者的操作技術要求較高,術者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也需要有大量的患者就醫以使術者具備足夠的經驗,這對于初學宮腔鏡技術的醫師來說較為困難,所以,手術者的經驗和技術既是影響手術效果和術后并發癥的主要原因,又是限制這一技術更加廣泛應用的一大障礙。因此,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更高的安全性和更簡單的操作將是子宮內膜去除術的發展方向。
Neuwirth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采用第二代的子宮內膜去除術—子宮熱球系統治療月經過多。該系統的出現為患有月經過多的婦女提供了另一種治療方法。
1、設備:20世紀90年代初由Neuwirth發明的子宮熱球系統在最初階段只是小范圍應用,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形成了第一代子宮熱球系統,子宮熱球治療系統包括控制器及球囊導桿兩部分。代表產品為美國Gynecare公司出品EASY子宮熱球治療系統控制器及球囊導桿。控制器可以控制球內溫度,連續監視壓力和治療時間;球囊導桿大小約16.0*3.5cm,其球泡由乳膠類物質(latex)制成,內有電隅加熱器,另一端為可注入膨球溶液的接口和連接控制器的端口。在治療時,如果球內壓力超過45mmHg~200mmHg這一壓力范圍或溫度>92℃時,控制器可以自動切斷加熱元件,中斷治療過程。較標準的治療參數是熱球壓力在140mmHg~200mmHg之間,治療溫度為87℃±5℃,治療時間為8分鐘。先排空球內的殘余氣體,使壓力約為-100mmHg~-200mmHg, 隨后將之放置入子宮腔,直到塑料導桿抵到子宮底,或導桿上的刻度與預先測得的宮腔長度相等為止,再向球內注入無菌的5%的葡萄糖溶液,當壓力顯示穩定后,加熱隨即開始,當球內的葡萄糖溶液加熱到87℃±5℃,維持這樣的溫度約8分鐘左右時,加熱停止,待球內溫度顯示降至50℃左右時,抽出球中的液體,撤出導桿,治療完畢。
這種采用非直視的子宮內膜療法的優點顯而易見:A操作時間短,治療時間僅8分鐘左右;B、操作簡單,其難易程度如同放置宮內節育器;C、安全性高,不易發生子宮穿孔、熱球破裂現象,設備有多種安全保護系統,超過一定范圍;控制器自動中斷治療。
然而,第一代子宮熱球系統在治療中出現的缺點亦十分突出,首先,由于第一代子宮熱球系統以無菌葡萄糖水為熱的傳導介質,所以當加熱溫度接近沸點時,熱囊內的液體將會沸騰并產生氣泡,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故而熱球的治療溫度為87 ℃±5 ℃ ,所以治療過程受到溫度的限制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其次,由于液體加熱在囊內完成,而熱球內部缺乏必要的循環裝置,所以熱球內部熱能分布不均,子宮各壁損傷程度也不同,靠近熱球加熱導桿的宮壁受熱充分,組織損傷較深也較明顯,遠離熱球加熱導桿的宮壁組織由于受熱較少,所以組織損傷程度較輕,因而治療效果也因此受到影響。再次,熱球系統在治療過程中壓力不穩定,常出現壓力下降現象,如果壓力處于較低水平則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由第一代子宮熱球系統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結果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治療效果與術者經驗有關。
90年代后期出現了第二代子宮熱球治療系統(Cayaterm system),其在第一代子宮熱球系統的基礎上在設計中增加了一個能起到循環作用的“泵”裝置,在熱球治療過程中熱能可以在熱球表面均勻的分布,所以療效也因此有所提高。然而,熱球壓力在治療過程中依然不能保持穩定不變,子宮熱球系統仍以葡萄糖水為熱的傳導介質,熱球的治療溫度為75℃,治療效果與適用人群受到一定的限制。
2001年加拿大生產出了技術更加先進的子宮內膜治療儀(Thermablate),該產品的問世標志著第三代子宮熱球產品已經出現。該產品突破與創新點為:A、以甘油替代無菌葡萄糖水做為熱傳導介質。由于甘油的沸點高,可以被加熱至170℃以上而不沸騰,宮內治療溫度可達132℃左右;B、治療過程全部由治療系統本身控制完成,程序標準化,克服了人為因素對治療效果的干擾,免去了抽吸球囊形成負壓,加注液體,調整與等待壓力穩定,液體加熱等不必要的耗時,治療溫度的提高和治療過程的自動化使治療時間大大縮短,整個治療過程僅為128秒;C、控制設備的設計更加人性化,治療過程的每一步均有簡單明了的提示,整個設備可以握持在手中,操作極為簡便,擴大了操作群體。其極短的治療時間和極高的安全性拓展了使用范圍,使更多的有嚴重內科合并癥的難治性月經過多患者得以有效的治療。
2、病人的選擇:病人一般為患有月經過多癥且不再考慮生育能力的婦女。患者需宮頸細胞學檢查除外惡性,子宮內膜活檢或宮腔鏡檢查排除惡性腫瘤,宮腔深度<12cm,無子宮腔內的肌瘤和子宮中隔,無盆腔及腸道疾患,無結核、肝炎、艾滋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禁忌證包括癌癥、生殖系統炎癥、妊娠,顯著的子宮畸形和對乳膠制品過敏。
3、術前準備:患者可以在術前行刮宮術,也可以應用一段時間的丹那唑,米非司酮或GnRH-а類藥物行術前子宮內膜預處理,以薄化子宮內膜提高療效,也可不行子宮內膜預處理。患者術前應用吲哚美辛或撲熱息痛可以防止術后發生子宮痙攣。
4、麻醉:可以采用全麻、靜脈麻醉加局部阻滯麻醉、腰麻、單純靜脈麻醉或單純局部阻滯麻醉。研究表明同麻下進行此項治療時患者即具有良好的耐受傷,同時可以減少全麻帶來的合并癥。
5、術后患者情況:多數患者在術后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多由子宮受熱刺激發生痙攣所致。通常疼痛持續幾小時,很少超過1天,大多數患者無需藥物治療或僅服少量止痛藥物即可緩解,少數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發熱及排尿困難等癥狀,一般短時間內可以消失。
6、術后陰道排液情況大致為:1~3天,陰道內有粉紅色排出物,4~7天有粉紅色水樣排液;8~14天為水樣排液,并可能有一些壞死粘膜脫落。
7、痛理觀察:最早的熱損傷實驗是在一塊組織上進行的,使用第一代子宮熱球系統進行治療時,溫度升到92℃并保持5分鐘后,肉眼觀察熱凝固區域達5mm厚;人體子宮標本也有同樣的熱凝固效果。標本用H-E染色后切片可見廣泛存在細胞核固縮,碎裂,著色過度現象,以及胞漿和胞核內的空泡出現。子宮標本用NADH-d染色來測量子宮壁受熱后組織的損傷深度,熱凝固帶寬度從0.1~8.9mm不等,平均為3.8~5.4mm。最深一處的熱凝固帶寬為11.5mm,用探針測得治療時子宮漿膜的最高溫度小于45℃,較為安全。電鏡觀察下,組織與細胞破壞程度從粘膜層到漿膜表面有所不同;0—4mm,組織全部凝固,絕大多數膠原纖維不能辨認;4-6mm,凝固廣泛發生,膠原纖維只有輕度損傷;6-9mm,細胞嚴重破壞,細胞表現為死亡或即將死亡,肌纖蛋白受損,膠原纖維正常;9-15mm,細胞受到輕度到中度損傷,肌纖蛋白接近正常;15mm以上,細胞未受損傷;3mm-12mm均可見到細胞核或胞漿內有空泡出現。
8、結果判定:術后患者可能出現無月經、點滴量月經、正常量月經和月經過多等幾種不同情況前三種情況為治療成功標志,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98.3%,與宮腔鏡子宮內膜去除術相比治愈率相近。
9、并發癥:術中少有并發癥發生,術后并發癥發病率為3%~4%,主要包括宮腔粘連、宮腔狹窄、子宮積血、持續性盆腔痛、膀胱炎等。
10、臨床研究結論:(1)患者的經產狀況、子宮位置對于治療效果來說沒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2)對于第一代子宮熱球系統來說,治療時間為12分鐘或者8分鐘對治療效果來說無明顯差異;筆者研究同時表明:子宮熱球系統處理子宮壁組織時采用不同的起始壓力,經病理學證實可以獲得不同的宮壁損傷深度,在熱球壓力為110~180mmHg范圍內,治療平均壓力越高,對宮壁損傷深度就越深,二者呈正相關。這一結果與臨床上所獲治療效果相同,即在一定范圍內越高的起始壓力及終末壓力就會有越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向起始壓力為130~160mmHg的熱球加注0.4~0.6ml的5%葡萄糖液體可以使熱球平均壓力上升20mmHg左右,治療溫度與不加注液體組相比無明顯差異,熱損傷深度有明顯差異。較高的起始壓力可以保證在熱球壓力下降時,向熱球內加注極少量液體就可提高治療過程的壓力和平均壓力,治療過程早期加注液體,可以使子宮在較長的治療時間中得到高壓力水平的治療,從而提高治療效果;(4)年齡越大、子宮腔越小、治療前月經過多的程度越低療效越顯著。多元回歸分析證明只有治療前的出血量多少與治療后效果相關;(5)治療前刮宮作為預處理使治療失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