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保險,是一種非商業性的社會保險,是以社會安全的立場為出發點,從而形成的一種危險分擔機制。換句話說,是由社會大眾共同努力、積少成多地幫助某些少數因發生重大傷病或意外事件而遭受嚴重損失的個體,個人所遭受的不幸由眾人共同分擔。將這種分擔危險的法則應用于醫療市場,即成為健康保險。
臺灣地區自1995年3月1日實施全民健康保險,給予民眾就醫時較寬裕的經濟支持,使其不至于因罹患重大傷病而傾家蕩產或無力求醫。除了分擔風險之外,全民健康保險還具有強制性(將全體“國民”都納入保險體系之中并由政府管理)、公平性(收入越高,所負擔的保險費越高,高收入者通過支付較高的保費來幫助低收入者,體現社會公平)、自助互助性(每個人自己負擔部分保費后才能使用全民健康保險,并且政府和雇主也一起分擔保費)。全民健康保險的特色在于合并了十三種保險,成為單一的醫療保險,單一醫療價格,醫院不能自行訂價。
全民健康保險的基本內容
* 參保范圍:除規定可以不參加者外,所有臺灣地區公民,必須參加全民健康保險。
* 參保費用:一般參保者保險費率以6%為上限。受雇者以其薪資所得為投保金額;雇主以其營利所得作為投保金額;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行執業者以執業所得作為投保金額。
* 就醫程序: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全民健康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可以是私立醫院也可以是私人診所)就醫,就醫時須提供身份證和保險卡。因病情需要,醫院和診所有義務將病人轉診到其他適宜的醫療機構而無須管理機構批準。在住院就醫方面,如果經診斷認為可出院治療時,即應辦理出院,若患者拒不出院則需自付額外住院日的費用。
* 就醫內容:除美容整容之外,大部分常見急性病和慢性病以及血液透析等都可以接受門急診和住院服務,藥品和檢查項目則按照規定領取和進行檢查。
* 保險給付:健保局根據相關規定給予定點醫院、診所參保者自付部分醫療費用;參保者門診自付20%~50%,住院自付5%~30%;不列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服務的自付100%。
* 醫療費用支付:采用浮動點值總額預算制,即健康保險機構或政府預先針對某類醫療服務,與相關團體以協商方式制訂下一年度醫療服務費用的預算總額。預算的制訂通常是依據過去一年的資料,以及成本上漲和投保人數及人口結構的變化、醫療服務利用的變化等進行調整。在總預算的大盤子下,各家全民健康保險定點醫療機構以提供給參保者服務的點數來獲得醫療費用的支付。目前,臺灣正逐步擴大按病例計酬(DRGS)比例,現已多達幾百個病種。
對臺灣醫療市場影響劇烈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后,臺灣民眾的醫療需求大增。1996年每人每年平均就醫次數增加為11.9次,到1999年更增至14.2次。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諸如住院費用偏低,醫院依賴門診收入補貼;醫院競爭激烈,迫切需要加強管理及開源節流;病人無財務壓力,可自由選擇醫院及醫師,使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年輕外科醫師留任醫院機會少,又無法自行開業,因此醫學生選擇從事外科者日趨減少;民眾就醫太方便,自付金額太少,容易造成醫療資源濫用及浪費。
全民健康保險的實施對臺灣醫療市場的影響非常劇烈,它直接沖擊醫院的營收和醫生的收入并改變著民眾的就醫行為,增加了醫療機構經營上的困難與變數。至今,臺灣全民健康保險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醫療保健衛生政策,而早已成為一種政治話題,幾乎每次選舉全民健康保險均會被提出作為政策性的宣誓和照顧人民福祉的指標。一般情況下,“參選人”會更多地顧及參保人群的利益,不敢輕易縮減這個“大蛋糕”。因此,醫院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經營日趨困難。
近年來,臺灣社會經濟處于低增長,經濟增長率衰退,新投資裹足不前,“裁風”肆虐,勞工失業率超過5%,收入和資產縮水,消費信心不足。經濟不景氣,對醫療支出預算有較大影響,進而對醫院業務增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目前臺灣醫院總的增長率在4%左右徘徊。由于增長受限,醫院的利潤空間隨之縮減,目前臺灣醫院的利潤率只有5%左右。
醫療市場中優勝劣汰,“低利潤”會將弱者淘汰,競爭的壓力迫使醫院降低成本。臺灣醫院的人力成本較高,占醫院總成本的50%左右。臺灣“衛生署”官員曾經表示,臺灣一年的醫療花費占臺灣地區GDP的5.5%,只能養活3萬名醫師,其余1萬名醫師只好餓肚子,為求生存,只有競爭了。由于全民健康保險給付減少,重大外科手術被限制給付,使外科醫師的收入減少了1/3左右。過去在臺灣一般人印象中,醫師有錢、專業形象崇高。自健保開辦以來,“醫師金飯碗”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有些醫師認為,層層的審核限制,借品質之名,行減少支出之實,傷害了醫師的專業自主權。醫師在職業上的滿意度降低(例如在專業上的自主性、閑暇、可運用在病人的時間等方面)。醫師進入失去職業保障的年代,獎金可能縮水30%左右。臺灣《商業周刊》第765期曾報道:醫院、診所滿街開,醫師人滿為患,已經有醫師積極學習第二專業(通過EMBA學習,跨入直銷行業),也有醫師走技術簡單、風險低、市場大的???。尖端醫學技術人才的培養逐漸趨于緩慢,醫生的職業吸引力也趨于減低。
在臺灣,由于患者喜歡上大醫院看病,那些無法達到經濟規模(200張床以下)的地區醫院幾乎存活不下去。據臺灣“衛生署”2001年統計資料顯示,全民健康保險實施以后,不滿200張床位的醫院關了377家,整并成148家。
面對一系列全民健康保險的緊縮政策,臺灣的醫院采取“擴大服務量”的對策,因此,創造、維系與強化病人與醫院間的關系,即成為競爭的關鍵。因為今天的病人已經成為精明的消費者,他們很多人來看醫生,其實不是真的想看病,而是缺乏關懷。醫院開始不僅講求專業技術,還更加講求特色。
作者單位為廣州廣東三九腦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