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市有家公立醫院日前鬧出件“新聞”:一個律師陪家屬看病,某電訊公司的工作人員領著一名“貴賓俱樂部”的用戶插隊,與律師發生爭執。電訊公司人員稱公司與醫院簽有合約。記者從這家電訊公司了解到,每月消費300元以上的手機用戶,都能成為它的“貴賓俱樂部”會員,在他們印發的資料中,廣西已有19家醫院與其簽約,設立了“貴賓俱樂部健康之家 ”,而且幾乎都是有“人民”字樣的公立醫院。北海市的網民對此事反響強烈,許多人對醫院這種做法表示不滿和不屑。
過去幾年,在醫療體制改革中,由于目標指向的模糊,特別是忽視了基本醫療服務作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的屬性,在市場化的浪潮中,不少非營利性質的公立醫院或明或暗進行了種種市場化運作,與電訊公司的“聯姻”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我國政府對公立醫院財政補償普遍不足的狀況下,公立醫院究竟是否應該采用某些商業化的運營方式,而這些運營方式是否會影響社會公平性?
特邀嘉賓:
陳善勇 四川省綿竹市衛生局局長
胡正路 廣東省衛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
顧 昕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張新力 上海健橋醫院院長
陳善勇:醫療機構應當正確選擇市場行為
醫療機構按資產性質分為兩類,即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按是否允許盈利分為營利性醫療機構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所有醫療資源都屬于社會資源,應當為社會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從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職責與義務來看,任何醫療機構和醫師,只要在醫療機構執業范圍內,都應當為病人提供服務并不得拒絕和推諉病人。即使在醫療機構執業范圍以外發現急危患者和因突發事件致病的人員,醫療衛生機構都應當對其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對就診病人必須接診治療,并書寫詳細、完整的病歷記錄;對需要轉送的病人,應當按照規定將病人及其病歷記錄的復印件轉送至接診的或者指定的醫療機構。
從公民的權利來看:任何一個公民都有利用社會醫療資源來維護身體健康的權利。這是公民的基本權益即健康權。當然,在社會資源(社會醫療資源)利用的過程中,讓一部分特殊人群享有特權(優先權)是允許的,但它是有特定條件的。例如:急診病人需要救治時、危重病人需要搶救時、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等等,這些社會醫療資源就可以由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調用和優先讓特殊人群利用。即使是私立醫院的,政府都有權緊急調集人員、儲備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這是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的相關規定。
醫療機構所擁有的資源屬于社會資源,并且公立醫院所擁有的資源屬于公共資源,公共資源的重要特點就是資產屬于全民所有,其所有者均有平等利用這些資源的權利。這就要求在公共資源利用過程中“公平”利用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優先與優惠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和范疇。優先屬于一種權利,優惠屬于一種政策或經營的手段。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一些醫療機構的經營管理者迷失了方向,還沒有充分認識醫療衛生行業的特點和分清醫療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區別,對于一些不能市場化的行為還存在模糊認識,部分醫療機構的經營管理者受利益的驅使把一些不能市場化的內容進行了市場化,這就犯了原則性的錯誤。從廣西北海19家醫院與電訊公司簽約設立了“貴賓俱樂部健康之家”,并承諾提供“醫療咨詢、專家預約、優先就診、醫護人員全程陪同、免掛號、折扣優惠”等一系列服務的做法來看,其承諾的內容中“醫療咨詢、專家預約、醫護人員全程陪同、折扣優惠”均無可非議,這些都屬于搞好經營管理和服務的手段。然而醫院對電訊“高端用戶”給予優先就診、免掛號這種特權就超越了“公平利用”社會資源(特別是公共資源)這一基本原則。在公平利用這一原則面前沒有人的高低、貴賤,不能由某些人出的錢多錢少來決定他們是否擁有優先的權利。所以是電訊公司的“高端用戶”不能作為優先利用公共醫療資源的條件。如果他們都是危急患者,或因突發事件致病的人員醫院才能給予他們這種特權。因此,醫療機構不能濫用這種權力,否則會導致不公平,甚至損害其他人的利益。
減免掛號費用是一種優惠政策或經營手段,如:針對老年人、軍人、殘疾人等有關部門和醫療機構制定的優惠政策就屬于這種情況。掛號是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的法律依據,它表明就醫者與醫療機構建立了醫療關系,類似于一種合同關系。醫療機構為了達到提供便利服務的目的,可以通過改進服務方式來完成,如:預約、網上掛號等。因此,醫療機構可以減免掛號費,但不能減免掛號手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醫療機構也要參與競爭,引入競爭機制,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這是不能、不可爭辯的事實。但是,怎樣參與競爭?哪些能夠市場化?哪些不能市場化?哪些是市場行為?哪些不是市場行為?哪些醫療事業不允許有市場行為?無論是公立醫院的經營管理者還是私立醫院經營管理者對這些問題都必須弄清楚。即使是醫療服務行業中允許的市場行為和競爭手段也必須加以規范,防止其偏離方向。醫療機構在參與市場競爭中不能簡單套用其他行業的經營模式與營銷手段,應當根據本行業的特點來選擇經營策略和營銷手段,并盡快把不該市場化、不能市場化又已經市場化的行為和手段糾正過來。醫療機構只有正確選擇市場行為和競爭手段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胡正路:
公立醫院提供特需醫療服務要把握分寸
公立醫院開展特需醫療服務不僅適應社會對醫療服務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而且能夠增加醫院的收入。公立醫院經營管理不善,就會引發來自各方面的非議。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特需醫療的關注和不滿,醫院管理者應當引起重視并尋求妥善的解決辦法。
公立醫院作為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是為社會公眾利益服務而設立和運營的。因此,在公立醫院的經營范圍中,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是“主營”業務,提供特需醫療服務屬于“兼營”業務。可以說,“主營”業務是立院之本,“兼營”業務是發展所需。
但是公立醫院要在保證基本醫療服務提供的前提下,開展特需醫療服務。有的醫院,人力、設備和房屋等資源本來就不充裕,在普通患者就醫需要排隊等候的情況下,還要開展特需醫療服務,結果只能是顧此失彼,造成普通患者與特需患者之間爭吵、患者與醫院爭吵。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得不償失。
公立醫院開展特需醫療服務要量力而行。由于特需醫療服務是一個新生事物,近年來,很多不夠條件的醫院都爭相效仿。其實,開展特需醫療不僅對人力、設備和房屋等條件都要求是高、精、尖的,而且必須要善于經營管理。特需患者的要求比普通患者要高得多,不管是醫療水平、醫療質量、服務態度、就醫環境哪一方面有欠缺,這項業務都難以持久地開展下去。
公立醫院在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方面,對普通患者和特需患者要一視同仁。“特需醫療服務給公立醫院帶來了滾滾財源,醫院的笑臉也多了起來,微笑代替冰冷,就醫不再是一種看醫生臉色的經歷。”這是特需患者對醫院服務態度的切身感受。這不禁讓人們聯想:難道笑臉只有花大價錢買才能得到嗎?我們殷切期望,在普通診室和病房里,醫務人員的微笑也能和特需醫療過程中醫務人員的微笑一樣燦爛。醫療服務作為商品,由于關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與普通商品不同,只能有優質產品,不能有次品和等外品。所以,無論是普通患者還是特需患者,醫院都要提供優質服務。在有的醫院,特需患者由高級職稱的醫師接待或查房,普通患者則由初、中級職稱的醫師接待或查房,這是不對的。患者需要什么類別和級別的醫生,是由患者的病情所決定的。特需醫療的“特”不在醫療業務本身(所有的醫療行為都必須遵循診療技術規范),而在于醫院所提供的附加服務,包括高檔次的服務設施、醫護人員的全程陪同以及不需等候的便利服務等。如某家醫院的特診中心,在病房里鋪有地毯,獨立衛生間、簡單家具、電視、冰箱、微波爐、電話、中央空調等一應俱全,房間里擺放的一張進口全自動病床,價值就達15萬元。
與基本醫療相比,特需醫療的經營管理更需要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這是經濟體制轉軌的需要,是市場機制在醫療服務領域發揮作用的具體體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機構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在更新觀念的基礎上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經營,一手抓管理,把兩者同時抓上去。經營偏于外向,管理側重院內。經營著眼于拓寬客源,廣開財路;管理著力于理順關系,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經營必須要活,管理一定要嚴。經營要講策略,管理要靠規章;投其所好,供其所需,避其所嫌是基本的經營策略;指標上墻,權責到人,名字張榜,獎罰分明是管理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要力戒兩種傾向:一是離開經營閉門搞管理,必然是死氣沉沉,失去活力;二是只講經營而疏于管理,必定是漏洞百出,效益低下。
從北海某醫院“貴賓俱樂部健康之家”事件的文字材料看,該院與電訊公司貴賓俱樂部簽約屬于依法經營,值得提倡;但問題是醫院方面沒有切實履行協議,如果按照協議約定有醫務人員全程陪同,也許就不會發生患者之間爭吵的事。此外,這次事件也提醒我們,要加強對特需患者的管理和醫院內部服務流程的協調。將特需醫療與基本醫療相對分開以及對特需患者實行預約,有利于避免特需醫療與基本醫療在就醫時間方面的沖突。
顧昕:
有管理的市場化與公立醫院的社會公益性
公立醫院的市場化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在一片批評的聲浪中,公立醫院的形象已經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