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之道有很多種,眼睛向上和眼睛向下是兩種選擇,沈陽市鐵西區衛生局局長王志軍選擇的是后者
王志軍
1958年出生于沈陽
1977年考入錦州醫學院
1982年畢業分配至沈陽市鐵西區中心醫院任外科醫生
1993年成為沈陽市鐵西區中心醫院院長
1995年任沈陽市鐵西區衛生局副局長
1998年任沈陽市鐵西區衛生局局長
“沒有政府的救助,我……”骨瘦如柴的何紅林見到記者哽咽得說不下去,站在床邊的他的愛人馬上接上說,“沒有政府,他早沒了。 ”
這是10月底記者在沈陽鐵西區結核病醫院看到的情景。據說何紅林這條命是政府救的。
“他以前是廚師,有病后就沒工作了,我要伺候他,也沒上班,政府救濟加上工廠補助一家人一個月就400多塊錢,孩子還在遼大念書呢。他這一病,家里一點錢也沒了,到處借錢。去年他的結核病第二次復發,很厲害,我們實在沒有錢了,準備不救了。后來醫院的同志趕過來說政府給治,我一下子感覺有希望了。”何紅林的愛人回憶道。
何紅林在這所醫院已經住了一年多(累計),一年的醫療費是2萬多元,政府負擔了其中的70%,醫院負擔10%,何紅林一家承擔20%。雖然憑著微薄的救濟款也很難支付,但畢竟有希望了。
在鐵西區,像何紅林這樣的低保戶有2萬多人,目前,這些人的看病住院問題靠政府的救助已基本上得到了解決。做出這個成績的正是這個區的衛生局局長王志軍。
富得冒油的王局長
王志軍所在的鐵西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在全國都頗具知名度。以前曾有這樣一個說法,在重工業方面,中國看東北,東北看沈陽,沈陽看鐵西!這就充分說明了鐵西區的特點:重工業高度集中,經濟產值也非常高。鐵西區的居民大多是區內各個工廠的工人,道路也大多以“工”字命名:保工街、衛工街、輕工街、重工街,住宅也叫工人村。據說鐵西紅火的年代,每天早晨,騎著自行車上班的工人從家里奔向各自的工廠,隊伍浩浩蕩蕩,場面極為壯觀。當時,住在鐵西是非常令人自豪的。
鐵西命運的轉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工廠陸續停產、破產,鐵西工人大批下崗、待崗,鐵西經濟似乎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大街上不再有壯觀的上下班情景,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遽然下降,各項福利幾乎為零。由于職工大面積下崗、失業,導致鐵西出現了大面積的貧困居民。鐵西人一度成了窮人的代名詞。
作為變化的一部分,以前由企業工廠承擔的職工醫療,隨著工廠的破產,居民的醫療服務交由區衛生局負責。然而,鐵西區財政與區內企業的效益是密切相關的,工廠大批倒閉,財政和老百姓都沒錢。老百姓看不起病、不去看病的問題極為突出。作為鐵西區居民,又是區衛生局領導,當時王志軍心里是沉甸甸的。
在王志軍眼里,現任區委區政府領導的到來無疑是鐵西區局面改善的關鍵。幾年來,鐵西區委區政府通過工廠的東搬西建,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接著通過改制注資,盤活了鐵西沉睡的工業體系,鐵西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財政收入明顯增加,新一屆領導創造了鐵西經驗。與此同時鐵西區也擴大了人口總數與土地面積:現轄100萬人口,面積達到了126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規模。鐵西有錢了!
財政有錢了,各個職能部門的領導就得要錢了。通常,衛生部門向來都是各級財政最后考慮的對象,王志軍的鐵西區衛生局不一樣,他是香餑餑。今年,鐵西區財政給他追加投資3000多萬元,加上已撥的2000多萬元,今年他可用的資金有5000多萬元。其他衛生局局長開會時羨慕地說,你富得冒油啊!王志軍哈哈大笑。
王志軍能要來錢是必然的。第一,他的上級領導重視包括衛生工作在內的社會事業;第二,他能夠讓上級領導充分認識到對衛生工作多投入對建設和諧鐵西的重要性。然而,若沒有對底層老百姓就醫狀況進行過詳細的調查研究,他也決不會對規劃實施衛生工作匯報的那么全面透徹!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官一方,手里沒有資金,面對亟待救助的老百姓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王志軍實際是個同情心很重的人,當他看到老百姓看不起病的時候,心里非常難過,又非常著急,因此盡可能多地爭取資金是他工作中重要的一環。而從英國政府手中拿到資金用在鐵西自己的老百姓身上就是王志軍非常典型的一例。
2000年,當時鐵西的居民生活水平非常低,有大面積的貧困人口,政府根本無力全面承擔醫療保障任務,老百姓小病不治,大病無力治。王志軍非常著急,又很無奈。當他聽說英國政府針對中國要開展《中英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與貧困救助》合作項目后,他馬上準備材料,經過積極爭取,多方奔走,鐵西區最終成為試點地區之一。每年從英國政府獲得100萬元資金,鐵西區政府再對等投入100萬。這200萬元對解決鐵西的低保人群就醫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志軍要錢的項目不止于此,只要有可能為鐵西區老百姓解決看不起病的問題,他都積極想辦法去爭取。現在區委區政府每年還出資50萬元,對患有尿毒癥等重大疾病的特困戶患者實行全免費救助—可以說鐵西區的居民能夠得到這些政府專項資金的救助,傾注了衛生局長的一腔熱心。
難花的錢
花錢難?這在常人眼里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官員那里,錢花不出去,卻是實情。記者就曾聽說在某地區,政府每年都有針對貧困人口的救助資金預算,這些資金本應當全部用于老百姓的救助,但是,一年幾千萬的資金只花出去幾十萬。這是因為要花出這筆錢必須要有完善科學的配套政策,而可行的政策又依賴于嚴謹的調查和研究。不跑不調查,與老百姓的實際不能有效對接,這筆錢就是花不出去。
王志軍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是他的錢花得非常好:200萬的資金,能花出去196萬。這是什么緣故呢?
這筆錢其實就是前文提到的王志軍要來的每年200萬元中英政府合作項目的專項資金。在鐵西區100萬人口中,低保特困戶有2萬多人,人均可利用資金不足百元。人均不足百元,同時要滿足2萬人的看病、住院治療問題,花這200萬的確是一件難事。
“政策是一點一點推出來的。”王志軍感慨地說。
本來他定的政策是報銷低保對象門診費用的50%,本以為已經很高了,但是沒想到,根本沒人來看病。于是王志軍走訪低保戶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這樣的報銷比例雖然高,但是對低保對象而言,仍然不敢去看病:他們一月只有200元的生活費,看一次病60塊錢,報銷50%,他還得自己花30塊錢,還得吃飯呢!怎么辦,往上調,50%不行,報60%,60%不行,報70%,經過一次一次調整、修改,最終,王志軍找到了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比例—80%。有人來看病了,錢慢慢花出去了。
“低保對象很窮,窮得你都想像不到!”有人來看病了,但沒人去住院。怎么才能讓病人來住院呢?“減、減、還給他減!”王志軍把病人承擔的住院費用一再往下減,直到推出個人承擔20%,衛生局報銷70%,醫院承擔10%這樣的比例,而且還實現了政府事前救助(不搞事后報銷,因為患者墊付不起全部醫療費。現在住院前患者只需交20%就可享受到100%的治療),該住院的病人才來住院了。
王志軍說通過開座談會,調研 ,接待來訪,接聽電話,與低保戶不斷地溝通交流,他的方案在一年中修改了七八次才得以實施。
在這個意義上,王志軍像一個巧婦,捏著很少的生活費,讓一大家子既能吃飽,還能吃好。
此外,王志軍還對低保戶做了區分,對其中最困難的,報銷比例封頂線提得還要高,其他低保人員5000元,他們7000元。這樣,隨著政策慢慢符合老百姓的需要,政府救助貧困人口的目標實現了。
“原來不看病不住院,慢性病搞出了并發癥,有病看不了,遭老罪了!”王志軍說,“現在好了,群眾得實惠了。”
這就是王志軍,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那份對老百姓的同情與關心。
當官有很多當法,官員的工作也很多,也都很重要,哪些是重點呢?眼睛向上和眼睛向下是兩種選擇方法。在王志軍的工作上,我們不難看出王志軍選擇的是后者。“錢花不出去,利用的效果不好,老百姓要得到實惠,醫院不能占這個便宜,你得研究這個事情。” 王志軍說。
實實在在的政績觀
在進入王志軍辦公室的時候,正在發火的王志軍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讓屬下一個基層院所的負責人匯報全區低保患者中有多少結核病人的數字,下屬含糊其詞答不上來,王志軍惱火之下,一頓苛責—他正在研究對低保群體中特殊重大疾病、傳染病、精神病的醫療救助采取特殊的救助措施,沒有詳盡的數據,這方面的工作他無法著手。
王志軍說,作為衛生局長,最令他關注的是目前這一特殊時期老百姓看不起病不去看病的問題,是老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衛生局長該做的工作就是管好老百姓的健康問題,而不是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醫療機構的經營、效益上。”從這句話就能看出他的工作重點。
在王志軍心里,他的目標是建設好三個體系:第一個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主要是防病,這個體系2005年在區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已初步建立;第二個是醫療保障體系,解決公平性的問題,使全區各階層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基本醫療服務;第三個是醫療服務體系,也就是規劃、建設好技術實用、布局合理的醫療機構,保障第二個體系的實施,解決可及性的問題。
這三大體系的建設到現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鐵西區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已經實現了全區干部職工100%加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對集體企業職工的基本醫療問題,比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建立了城鎮集體職工合作醫療,這個方法在全國屬于首創;建立了特困人群醫療救助體系,這一體系的成功經驗正在遼寧全省進行推廣。
談到做這些工作取得的成績,王志軍非常謙虛,他認為雖然有成績,但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并加以解決,比如那些加入到民營企業里面的人員,那些比低保戶經濟稍好一點,但又不屬于低保人員的那一部分人,如何解決這些人的看病問題等等都是他下一步要考慮的事情。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