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志(陽春市中醫院 廣東 陽春 529600)
【摘要】 目的 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急性腦梗塞療效分析。方法 將200例患者分為中西醫結合組與中醫治療組及西醫治療組比較觀察不同的療效。結果 治療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A、B組,有顯著性差異,〔P均<0.01〕,其血液流變學及頭部CT顯示三組變化也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1〕。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塞療程短,治愈率高,后遺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急性腦梗塞 治療方法 中西醫結合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其致殘率高,我科采用不同方法治療腦梗塞患者,比較觀察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 200例患者均符合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均經頭部CT證實,有嚴重心功能不全疾病患者除外。將20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對照A組〔中醫治療組〕和對照B組〔西醫治療組〕。
1.1.1 治療組 100例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40~78歲,平均59.5歲,病程5~40天,平均15天,完全性偏癱30例,不完全性偏癱35例,失語50例,其中運動性失語30例,不完全性混合性失語20例,合并高血壓60例次,合并冠心病69例次。
1.1.2 對照A組 50例,男30例,女15例,年齡42~55歲,平均50歲,病程4~48天,平均15天,完全性癱瘓30例,不完全性癱瘓20例,失語50例,其中運動性失語40例,混合性失語10例,合并高血壓20例,冠心病10例次。
1.1.3 對照B組 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5歲,病程4~45天。完全性癱瘓30例,不完全性癱瘓20例,失語30例,其中運動性失語20例,混合性失語10例,合并高血壓30例次冠心病20例次。
三組病例年齡、性別、病程、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并發癥評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案
1.2.1 對照A組(中醫治療) 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方,加丹參、狶簽草、方藥組成:黃芪20~120g、歸尾20~40g,川芎20~50g、桃仁10~20g、紅花10~20g、地龍20~50g、狶簽草10~15g、丹參20~30g,水煎服,每天一劑,個別重癥者可早、晚各一劑,恢復期減量每天或隔天一劑。
1.2.2 對照B組 以常規西藥方法治療,用腦活素(腦蛋白水解物)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維腦路通等靜脈滴注、配合降壓、對癥等方法治療。
1.2.3 治療組 以對照B組(西醫方法)治療方法配合對癥等常規西醫治療,并服用中藥補陽還五湯加丹參及狶簽草。
三組患者均以治療2~3周為一個療程,各治療1~2個療程。
2 治療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按中風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評分。
治愈: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肌力提高3級以上,生活完全自理,評分76%以上。
顯效: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肌力提高2級以上,可獨步行走、生活部分自理,評分達50%~75%。
好轉: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肌力提高1級,扶拐杖可站立,生活不能自理,評分11%~50%。
無效或惡化或死亡:評分:0~10%。
2.2 三組患者比較及治療 CT和血液流變學的變化見表1~4。
2.2.1 三組療效比較 見表1,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治療組均優于對照A、B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均<0.01〕。
2.2.2 三組患者治療一個療程后肌力恢復情況 見表2,治療前3組病例肌力均在0~1級之間,3組病例治療后比較,治療組肌力恢復比對照組(A、B)差異均有顯著性〔P均<0.01〕。
2.2.3 三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變化 見表3
2.2.4 三組患者治療后CT顯示情況 見表4
顯效:指缺血性病灶(梗塞病灶)消失(吸收)或大部分消失(大部分吸收)
有效:梗塞病灶部分消失
無效:梗塞病灶無變化或繼續擴大(惡化)
注:治療組與對照A組比:XXp < 0.01
治療組與對照B組比:△△p < 0.01
治療組與對照A、B組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均<0.01)
3 討論
腦梗塞(或梗死)中醫屬“中風”“卒中”等范疇,本病以40歲以上中老年人、氣血虧虛、勞逸失常、飲食不振、致生痰濁、氣滯血瘀、阻塞脈絡,病機為絡塞血瘀,血行不暢,治則活血化瘀,通過經絡、豁痰開竅(1),補陽還五湯為專治機體氣虛,血瘀所致中風的傳統名方(2),歷來為醫家推崇。該方由黃芪、赤芍、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地龍等中藥組成,方中重用黃芪補元氣,重用地龍通經絡,以奏藥效。黃芪為補氣要藥,有健脾益氣、補氣還陽之功。方中加用狶薟草有舒筋活血、通經絡、強筋健骨作用(3)。桃仁、紅花、丹參、赤芍有活血化瘀功效(4)。川芎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缺血性中風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由血粘度增高導致血瘀,血液流變學指標反映血液粘稠性、粘滯性、聚集性。補陰還五湯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抗凝血及抗血液粘稠性及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促進血液在體內運行,從而取得療效。低分子右旋糖、維腦路通或血栓通、路路通注射液等藥的應用,均起到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栓、改善微循環(5),促進機體對氧的利用,有利于栓塞部位的功能恢復(6),腦活素(腦多肽或腦蛋白水解物)是腦細胞代謝活化劑,內含85%的人體必需氨基酸,約15%的氨基酸組成低分子肽,腦活素(腦蛋白水解物)能通過血腦屏障直接進入腦神經組織細胞參與腦細胞蛋白合成及核酸代謝,能增加腦組織內葡萄糖和氧的利用,改善腦組織的能量供應,提高腦組織抗缺氧和低御毒性物質的損害能力(7)。
腦梗塞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腦血管異常包括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等,另外,吸煙、高血壓、糖尿病、乙醇中毒、高血脂等而致紅細胞凝集性增加,變形性降低,血管的光滑度及負電性降低,血小板凝聚性、粘附性增加,從而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腦血流量減少,如同時并有血壓低下、血流緩慢或有漩渦,血液成分改變,血液凝固性增高等情況,即可形成血栓而致病,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腦血栓形成及腦梗塞病,既可改變氣虛,血瘀患者的血液濃縮粘稠狀態及泵功能和微循環動力性障礙,又能明顯地擴張血管,增加腦的營養性血流量,使損傷的腦組織恢復血腫吸收,同時還能顯著地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降低血壓、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顯著性消退,所含一定量微量元素Mn、Fe、Cu、Cr、Ni等可補充、矯正腦血栓患者微量元素代謝失調(8)。中西醫結合能夠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中西藥物的長處,其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后遺癥及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全國中醫內科學會.中風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1.31
[2] 查良行,沈自戶,張萍.補陽還五湯沖劑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2):74.
[3] 趙力,張媛,徐忠信,等.狶薟通栓丸治療腦血栓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2):71.
[4] 曹元成,馬英玲.丹叁的多種臨床應用[J].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4.1(創刊號):20.
[5] 陳國偉,王鴻利.現代急診內科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669.
[6] 曹子恢.維腦路通、丹叁治療腦血管病84例療效分析//頑固雜病證治秘要.亞洲出版社,1993:180-181.
[7] 吳香亭,許玉峰.綜合治療散發性病毒腦炎177例體會//臨床專病治驗輯.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108.
[8] 甄挺.腦血栓病的一種特效療法//臨床專病治驗輯要.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