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放射學年會不久前在美國西雅圖市舉行,會議交流了射頻消融、介入治療等新治療技術對骨樣骨瘤、胸主動脈修復治療等的進展,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多的重要參考。
■射頻消融治療骨樣骨瘤有效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健康網絡與西奈山醫院的Eran Hayeems博士報告,以CT引導的射頻消融(RFA)治療骨樣骨瘤(一種骨腫瘤)是安全和有效的。研究人員介紹說,射頻消融能夠加熱進而破壞引起疼痛的腫瘤內的神經末梢,且能夠保護患者的健康骨組織。
該項研究涉及26例患者,平均年齡為29歲。其中23例患者的骨樣腫瘤位于下肢,3例患者的腫瘤位于上肢。堅持接受治療的22例患者有86%(19例)治療后疼痛緩解,14%(3例)的患者治療后疼痛無明顯減輕。經磁共振(MRI)隨訪檢查表明,在治療之后,疼痛緩解的患者無病灶殘留。在技術上來看,治療不成功的3例患者有病灶殘留。這3例患者中有1人選擇再次進行RFA治療,結果疼痛立即緩解,隨訪6個月癥狀無復發。
Eran Hayeems博士介紹說,骨樣骨瘤往往位于骨的深部,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外科醫生在手術中常常要切除腫瘤周圍更廣泛的組織,即使這樣也難以保證完整切除腫瘤。例如,如果腫瘤損害小于1厘米,那么外科醫生可能需要切除周圍約5厘米的骨組織。為了防止手術后發生骨折,有時需要進行骨移植,這樣患者就需要經歷長達6個月的康復期。而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的CT引導的RFA治療,可
以精確定位病灶,實現定向治療,患者在蘇醒后的1~2個小時感到疼痛緩解。RFA治療的好處有可避免大手術,不需要長時間的康復,可在門診施行,費用較低,術后并發癥較少,患者易于接受。
■胸主動脈修復首選非外科治療
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和倫敦Guy‘s & St. Thomas’醫院開展的研究發現,采用血管支架植入的非手術方法修復創傷性或有病變的胸主動脈,引起截癱的風險較低,并發癥和死亡率也較低。
倫敦Guy’s & St. Thomas’醫院的研究包括1997年~2006年間接受治療的19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患胸主動脈病變或創傷,例如退行性動脈瘤、動脈撕裂、潰瘍和其他病理變化。研究表明,介入治療導致的患者死亡率和永久性癱瘓率為1.6%。
該醫院放射學家John Reidy博士說,即使由最好的手術操作者開展手術,開放性手術導致癱瘓的危險也達到10%;而介入治療導致的癱瘓危險則要低得多,不到2%。且血管支架的安放是微創的,不需要全身麻醉,沒有胸部大切口,故對患者的創傷要小得多,感染的問題很少。
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的研究除涉及介入治療外,還包括介入治療與手術的比較。190例受試者都發生過胸主動脈部位的劇烈致命性創傷,曾接受非手術胸動脈修補治療。他們平均年齡為72歲,男性127人,女性63人。其中共有19人進行了保守治療,36人采用手術治療,27人接受血管支架植入,平均隨訪期為12.2個月。研究表明,介入治療組患者的肺炎發生率為7.4%,沒有圍手術期死亡或癱瘓發生;而在手術治療組,死亡率為11%,癱瘓率15.6%,肺炎發生率為37.5%。這些數據強烈支持,介入治療不僅是可以考慮的重要選擇,而且應該是首選。
研究人員介紹說,在手術修復過程中,因需要夾閉胸主動脈,切斷其流向脊椎的血液,因而使患者截癱的風險增加。而在介入治療中,因支架的置入是沿著動脈方向進入的,故不會阻斷血液供應。在醫學影像的引導下,支架從股動脈被送入大動脈的確切部位,展開動脈壁,達到修復病損的目的。
■部分UFE和完全UFE效果相近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放射學副教授Lindsay Machan博士介紹說,研究數據表明,采用完全性子宮肌瘤栓塞(UFE)和部分性UFE治療子宮肌瘤,經隨訪4年后,效果沒有差異。這與子宮正常部分重建血液供應的強大能力有關。
據Machan博士介紹,完全性UFE是注入輪廓粒子直至子宮動脈閉塞,而部分性UFE是注入輪廓粒子直至子宮實質性肌瘤的紅色不再可見。
這項前瞻性隨機研究納入了136例有癥狀的子宮肌瘤患者,平均年齡42.3歲。其中75例患者接受完全性UFE,61例患者接受部分性UFE,平均年齡44.3歲。
研究人員在治療后6周和每半年進行隨訪。三年后的隨訪結果表明,兩個治療組的任何結果均沒有顯著差異:超聲波掃描顯示,部分性UFE組在3個月時肌瘤縮小46.5%,在36個月時縮小45.7%;而完全性UFE組3個月時的肌瘤體積縮小44.2%,36個月時縮小41.6%。接受部分性UFE的患者在3個月時,總子宮體積縮小31.9%,在36個月時縮小39.5%;接受完全性UFE的患者,3個月時總子宮體積縮小33%,36個月時縮小38.2%。
Machan博士說,部分性UFE與完全性UFE治療的不同僅僅是注入的粒子多少。從治療效果來看,這兩種治療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