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暫,彈指數十年過去,一個人可能作出的貢獻,在這個知識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作出多大貢獻也沒有驕傲的理由,何況我們只不過做了一點有益的工作。
每當我看到病人及家屬的乞求眼神,看到地方上的醫院希望我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案而又無能為力時甚感慚愧,慚愧自己沒有多大本領,過去鉆研得還不夠。——王忠誠
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他是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完成開顱手術上萬例的一名醫生,至今仍保持著神經外科手術歷史上的5項世界紀錄。
1月9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王忠誠教授,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手中接過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
引領中國神經外科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的神經外科幾乎是與新中國同時誕生的。
1951年,剛剛畢業兩年的王忠誠隨抗美援朝醫療隊來到鴨綠江邊,不分晝夜地搶救志愿軍傷員,但很多腦外傷的戰士卻因做不了腦外科手術而犧牲在手術臺上。從那時起,王忠誠就暗下決心有朝一日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學神經外科。1952年,衛生部從全國調集一批外科醫生在天津籌建神經外科培訓班,王忠誠毫不猶豫地申請加入并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神經外科醫生。不久,中國第一個神經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誠來到了北京。
當時剛解放不久,神經外科既無正式教科書,也缺乏訓練標本。世界神經外科的發展也時間不長,手術死亡率很高。
當時,顱內腫瘤的檢查方法只有向顱內穿刺打氣,叫腦和腦室氣造影,這種檢查使病人頭痛欲裂、痛苦異常,且致死、致殘的危險性達1%~3%。盡管此時國外已經有了血管造影,但由于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我們既無技術資料,也無造影藥品。
從1954年開始,王忠誠等自力更生,先在尸體上解剖,然后試行穿刺,再用X光透視、照相,檢查穿刺的準確性。經過反復實踐,用了半年的時間,摸索出了一套腦血管造影的方法,顱內疾患檢查的危險性也由1%~3%降低到血管造影的1‰~3‰。以后,又經過7年多的血管造影實踐,經過總結2500多份血管造影的病例,1965年,《腦血管造影術》一書正式出版。這本中國神經外科史上里程碑式的專著,使我國神經外科診斷水平一步向前跨越了30年。
那時防護設備很差,有時候連個鉛圍裙也沒有,更談不上隔離操作,造影醫生完全暴露在放射線中。由于長期暴露在放射線中,王忠誠的白血球降至3000多,經常感冒發燒,光肺炎便先后得了6次,有一次險些危及生命。“我的身體雖然受到放射線的摧殘,但我國的神經外科事業有了進步,我甚感欣慰。”王忠誠說。
王忠誠從醫60年,完成了上萬例手術,在神經外科領域卓有建樹。20世紀60年代,通過改善一些顱腦手術的入路及摘除技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70年代,王忠誠帶領他的團隊開展神經外科顱腦顯微技術,第一次利用顯微外科技術完全切除垂體腺瘤并保留患者的正常垂體功能,把我國的神經外科從傳統方法帶進了現代,使顱內動脈瘤等重癥死亡率由10%降至2%。1980年,王忠誠成功地摘除了直徑9厘米的無血栓顱內動脈瘤,至今為世界罕見。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腦動脈畸形治療研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開展這一手術最多、經驗最豐富的國家。
王忠誠組建的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基地,在全國9000多名神經外科醫師中,有1/3是王忠誠帶領的神經外科研究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從醫60年來,王忠誠先后編寫或主編了《顱腦損傷》、《神經外科學》等20多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290余篇,為神經外科總結了寶貴經驗。王忠誠先后榮獲66項科研成果獎,2001年榮獲世界神經外科學會頒發的“最高榮譽獎章”。王忠誠為建立發展我國神經外科事業作出了許多創新性貢獻,在他的帶領下,我國神經外科研究和治療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勇闖生命禁區
“神經外科仍有大量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是所謂解決了的問題,也還有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王忠誠說。正是憑著對醫學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王忠誠帶領他的團隊一次又一次地勇闖生命禁區。
人的腦干是生命中樞,一直在世界醫學界被視為手術禁區。到底能不能手術?王忠誠首先研究了腦干的可塑性,目的是觀察腦干外腫瘤手術切除后腦干的形態及功能能否恢復。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王忠誠發現腦干的潛力很大,將腦干外腫瘤摘除后,不僅其形態,連功能也能恢復,并由此率先提出了“腦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觀點,這一理論為醫學界開啟腦干腫瘤手術這一“禁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腦干充滿了重要的神經核團及傳導束,密布意識中樞、呼吸中樞、血管中樞。由哪一部分切進去能最小地損害功能?對性質不同的腫瘤采用什么樣的技巧既能把腫瘤摘去又不留后遺癥?出現了癥狀怎樣治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王忠誠在臨床工作中不斷摸索和總結,通過20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了一套辨認各種腦干腫瘤的方法及治療的方案。他在腦干手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為國內外神經外科專家們所矚目。1995年11月,他在悉尼召開的國際神經外科大會上作了題為《腦干腫瘤250例》的學術報告,震驚了世界同行。至今他已做了300多例腦干腫瘤手術,數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終保持世界第一。王忠誠為神經外科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贊揚。
之后,王忠誠又向另一個神經外科的“禁區”——巨大脊髓內腫瘤進軍,并創造了170例髓內腫瘤手術無一人死亡的世界奇跡。
過去一直認為脊髓內腫瘤只能做活檢及減壓,或做部分切除,小的髓內腫瘤有可能完全摘除,大的髓內腫瘤切除會造成癱瘓甚至死亡。王忠誠悉心研究脊髓結構及功能,得出了“脊髓對于慢性的腫瘤壓迫也具有可塑性”的結論,提出的“脊髓缺血預適應”觀點,對防止脊髓內腫瘤術后癱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王忠誠認為,腦干既然有很大的可塑性,脊髓是腦干的連續,自然也不例外。只要在腫瘤周圍薄薄的變性層分離,并避免手術操作對脊髓的任何損傷,手術效果也會很好。
王忠誠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脊髓的血管分布并不像書中那樣典型,大多數病人頸髓后正中有血管通過,如果想在后正中切開是不可能的。而采用旁正中或正中交錯切開的辦法,髓內腫瘤就可能被干凈地完整摘除,且手術時間短并保護了脊髓。
1995年3月16日,王忠誠再次創造奇跡。
這天,一位來自江蘇省的脊髓內巨大腫瘤患者被推進了天壇醫院的手術室。患者的脊髓內長著一個粗2.5厘米、長22厘米,占了9節椎體的巨大腫瘤,把脊髓擠壓成了扁片。患者與死神只有一步之遙了,王忠誠從醫這么多年來也從未見過這么大的脊髓腫瘤。他認為,病人的安危永遠比醫生的面子重要,作為醫生任何時候都要為病人爭取生的希望。年已70歲的王忠誠親自主刀,在手術臺上用了整整10個小時,成功地把這個大瘤子干干凈凈地剝離了下來。
這是世界上迄今成功切除的最大的一例脊髓內腫瘤,無論是手術的難度和病人術后結果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病人沒有留下一點兒后遺癥,被國外同行譽為“驚動世界的世紀之作”。脊髓內巨大腫瘤的手術切除成功,也使王忠誠對脊髓的高度代償能力、不同腫瘤的發展趨勢、囊性變的修復等有了新的認識。他帶領團隊已施行髓內腫瘤手術超過2500余例,無一例死亡和手術致殘,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王忠誠說:“我要感謝我的病人,因為有了病人和病人家屬同我們齊心協力的合作,共同發起向疾病的挑戰,才有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
要好好地為他們服務
1997年6月,王忠誠接診了一名患者。病人大面積腦水腫,生命垂危。用藥物治療病情可緩解,但由于患者年老體弱,腎功能嚴重衰竭會引發其他并發癥。王忠誠決定用“去骨瓣減壓法”實施手術,盡管手術并不復雜,但由于病人身體狀況極差,隨時可能死亡。助手吳中學擔心病人會死在手術臺上,給王忠誠抹黑,便向王忠誠建議由他來做手術。王忠誠明白學生的心思,對吳中學說:“病人的生命比我的面子更重要。”王忠誠主刀手術獲得成功,病人轉危為安。
王忠誠認為,學校的課本知識是前人醫學知識的總結,固然重要,但遠遠不夠,還需要在實踐中鞏固,再去認識、修正、發展、提高。正如毛主席所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王忠誠經常對學生們說:“剛出校門,我們比老護士還不如,以后能治一些病,這些知識實在是來之不易。所謂的好醫生,只不過是能夠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努力提高診治水平,盡量避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而不是永久不犯錯誤。”王忠誠認為,由于手術前檢查不細、安排不周,誤診、誤治,會使病人殘廢甚至死亡,盡管這樣的例數可能不多,也是不應該的。
王忠誠對患者充滿感情,而這份感情來自對患者的感恩。
王忠誠說,病人是醫學知識的源泉,醫生的知識來源于病人。在醫學探索過程中,病人是付出了一定代價的。當醫生的要有技術,沒有技術是治不了病的,但是要擺好為病人服務與學技術的關系。首先是服務,從服務中學習,而不是首先從病人身上學技術。應把病人當做親人,給病人提供最佳治療方案,而不是從自己學習的需要出發來安排病人的治療。
“是病人培養了我們,幫助我們醫生成長,我們要牢牢記住,好好地為他們服務。”王忠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