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貌不驚人的淺米色大樓,靜靜佇立在解放軍總醫院西南角,這里便是著名的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這所以研究老年醫學而著稱的科研機構,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激情和活力。大家說,這一切和該所領銜人王士雯院士那硬朗朗的鮮明個性不無關系。
有很多詞可以形容王士雯院士的行事風格:心直口快、雷厲風行、快刀斬亂麻……面對重大搶救,當別人都束手無策、遲疑不決之時,她敢站出來拿主意拍板,那從骨子里透出的敢于碰硬、善于碰硬的勁頭,就像心研所門口那占據了整整一面墻的名為“生命之水”的大型“洪流”浮雕所顯示的意蘊:磅礴大氣,奔瀉千里。
■大專家掌印“小字輩”研究所
王士雯在臨床診治中的果敢,絕非莽撞或標新立異,那是她以幾十年積累的臨床經驗為基礎,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結果。
上世紀80年代,她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學說。那時,她剛出國進修回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計劃招標已經結束。鑒于國外學者于1973年正式提出外科領域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概念,實現了急救醫學史上的重要突破,王士雯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當時4個以上器官衰竭的老年人死亡率幾乎達到100%),大膽提出我國應該對老年人的多器官衰竭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她的意見立即受到總后衛生部重視,這項研究很快被增補列入全軍的“七五”重點攻關計劃。
路子走對了,她和同志們很快取得了階段性突破。1987年,“老年多器官衰竭臨床及基礎系列研究”獲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一年后,又奪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不僅帶動了全國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從此走向深入,而且提升了解放軍總醫院老年病診治的整體水平,將老年多器官衰竭救治成功率由29.7%提高到59.6%,使上自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實惠。
王士雯院士曾長期擔任鄧小平同志和劉伯承元帥的保健醫生,主持救治過彭德懷、廖承志、羅瑞卿、張云逸等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她深知,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工作最講求一個“穩”字。但是,她同時又主張,一定要讓老同志用上最新的醫療技術。因此在解放軍總醫院王士雯所在的南樓病房,第一個做冠狀動脈造影,第一個做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型術(PTCA),第一個做射頻消融術等無數個“第一”都屬她的“”。她還積極籌措資金,引進了亞洲第一臺全數字式X線血管造影儀,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國際最先進的診療服務,使老年急性心梗并發休克等最難治的心臟病救治成功率達到100%。目前,心研所已成為國內知名的老年心血管病診治中心,成為高級首長及重要會議醫療保健的“綠色通道”。
由王士雯院士“掌印”的心研所,就歷史而言在同行中只算“小字輩”,但該所自1998年5月開診以來,短短幾年間,已發展成為全軍的老年心血管病專科技術中心和全軍“重中之重”的重點實驗室,還是目前國際國內惟一的“老年醫學博士后流動站”。
迄今,這里共收治老年及老年前期患者2500多人,接診門診患者兩萬人次。在總醫院南樓臨床部進行的醫護工作質量例行評比中,無論是季度還是半年或全年度,該所的門診量、收容指標、平均住院天數以及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等,總是名列前茅。在救治住院病人方面,該所還創造了整個病房全年住院病人病死率為零的紀錄,這在國內外心血管病房是極為罕見的。連續幾年,心研所都是南樓臨床部人均論文數量最多的單位。在國外發表論文,影響因子達到8.63,創造了解放軍總醫院近年來的最高紀錄。
■第一愛病人,第二愛學生
王士雯院士非常忙。她跟記者約定“只能談20分鐘”。但是,采訪結束一看表,交談整整持續了兩小時,因為一談起自己的“最愛”,她便禁不住動情。
“我這幾十年,第一愛病人,第二愛學生。”王士雯這樣對記者說。
2001年5月的一天,王士雯患腿疾不能行走,因有幾位危重病人急需確定治療方案,她就堅持坐輪椅參加查房。當她“搖”到一位工人的母親床前,正在詢問病情時,病人突然忍不住要吐痰。醫生護士連忙去找痰盂,情急之下,為了防止病人憋氣引發心梗,輪椅上的王士雯院士竟毫不猶豫地伸出了自己的雙手,讓病人將一口濃痰吐在了自己的手心里!
一位大名鼎鼎的院士,平時愛干凈愛得近乎有些潔癖,可危急關頭卻對一位普普通通的患者如此關愛,那一刻,在場的醫護人員驚愣了!
在王士雯院士的言傳身教下,心研所一切為了患者,一切服務患者蔚然成風,幾乎所有的同志都收到過患者的表揚信,迄今沒有發生一起醫療事故和糾紛,沒有一人收受患者的紅包。
前年,王士雯院士被評為全軍教學先進,學生們為老師買來蛋糕慶賀。蛋糕上書寫的“我愛您老師”五個大大的紅字鮮艷奪目,這位性格剛強的女性不禁鼻頭有些發酸,多少欣慰和感慨一齊涌上心頭。
王士雯院士向記者坦陳,她這一生最大的缺點,是無論對己還是對人都“太嚴”。但是,她的眾多弟子卻公認她是一位“慈母”。
每逢她的學生或學生的太太生孩子,她都要親自守在她們的床前,充分保證母子平安(盡最大努力不讓上產鉗),同時還像母親一樣為她們洗臉洗腳,甚至清洗全身。過年了,她忘不了包上幾十個“壓歲包”派發給學生們。學生結婚,她親自幫他們買婚紗、配項鏈……大家都爭著要做她的干兒子、干女兒,他們這個“大家庭”的日子越過越“旺”!
■我們要是不回來,就太說不過去了
在心研所采訪,記者發現這里的年輕人擁有寬松、自由的成長空間。目前這里聚集著胡大一教授帶出來的博士,北大一院、軍事醫學科學院培養出的博士,還有從空軍、海軍等各個途徑“網羅”來的人才。同時,這里培養的博士、博士后又源源不斷地充實到全軍各個急需專門人才的部門和崗位。他們從基礎到臨床,從宏觀(組織、器官)到微觀(基因、線粒體),為攻克一個又一個心血管病難題各顯其
能。
副所長盧才義,名字僅與梁山好漢盧俊義相差一個字,外表卻同樣頗有幾分書卷氣。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書生”,兩年多前卻做出一個令許多人驚訝的決定:放著某總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不當,卻執意來到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學習新東西”。41歲的盧才義曾是全軍軍區一級總醫院里最年輕的副院長,而且他已是第四軍醫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調動后,房子、車子等等待遇也從“天上”到“地上”,但他不曾言悔,究其原因,皆因“王士雯院士太有人格魅力,心研所的上升勢頭太強勁”。
去年春節,青年骨干譚端軍、劉玲玲夫婦帶著孩子從大洋彼岸返回心研所。這在總醫院引起不小的震動。
采訪中,譚端軍博士告訴記者,4年前,“973”計劃項目剛剛申請成功后他決定出國,“盡管當時即將展開的工作非常需要我,但是當我提出來想出去學習一下的請求時,王院士沒說二話。”一年后,同是王院士博士生的愛人劉玲玲也出去了。他們在國外的兩年中,王士雯院士在國內把調級、分房甚至父母來京居住、看病等大事小情全替他們考慮和照顧得周周到到。
2002年,王院士到美國西海岸圣地亞哥開學術會,在時間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她還專門來到東海岸的華盛頓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去看望譚端軍他們一家。“院士畢竟已是69歲的人了,還轉了兩次飛機趕過來,令我們非常感動……她待我們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甚至比待自己的孩子還親,我們要是不回來,就太說不過去了!”
該所另一位副所長趙玉生跟隨王士雯院士的時間最長。回顧自己由一名普通保健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心血管病專家的經歷,他深深體會到,王士雯院士的最可貴之處,是將醫院和研究所的整體發展與后輩們個人的前途結合,為他們“量身打造”出一個又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
■事業讓生命如此美麗
心研所博士后程芮對記者感嘆,都說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但是我們從老師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卻是事業讓女人的生命如此美麗。
王士雯院士最喜愛一首英文小詩,那是她在美國學習時丈夫葉大訓教授抄寄給她的。詩的大意是:有理想的人永遠年輕,沒有理想的人即使年輕,靈魂也會爬滿皺紋……王院士年復一年地把這首小詩抄在自己隨身攜帶的一本又一本效率手冊的扉頁上。
學生們都說,70歲的王院士思維比年輕人還活躍,對工作中同樣一個現象,別人熟視無睹,而她總要問一個為什么。
醫院監護室經常送來一些心、腦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王院士在查房中發現,這些患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發病的起因往往是由于感冒,但心衰、水腫等癥狀一出來,大家很容易把最早的致病因素忽略了。她抓住這個苗頭,帶領學生先用老齡動物做實驗,發現呼吸道感染阻礙了氧的交換,使腎、心、腦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受損,繼而產生器質性改變。他們又調查分析了1000多例臨床相關病例,發現80%的病人是由于感冒引發肺炎,最后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據此,王院士在國內外首次提出多衰的“肺啟動學說”,并在臨床救治中貫徹這一新思路,防患于未然,使無數老年患者從死神的陰影下脫身。王士雯院士告訴記者,他們目前正在從基礎到臨床全面驗證“肺啟動學說”。
在許多人眼里,王士雯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女強人。但是由于長期健康透支,她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去年春節以來,感冒、中耳炎、口腔炎接二連三地來找她的麻煩,但是,她沒有給自己留出“恢復期”。心研所(診治中心)副主任晏沐陽博士說:“王主任拼命工作,帶學生,申請基金,是不愿意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而且更重要的,她是要給學生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
這些年來,王士雯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醫療成果一等獎,“光華科技基金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許許多多榮譽,然而,很少有人透過這些榮譽觸及王士雯院士復雜的內心世界。她說她對自己的家人“欠賬太多”。每當說起媽媽,她的女兒總是既敬佩又埋怨:“只要媽媽把對病人心思的三分之一用在家庭上,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幾年前,王士雯院士的媽媽患心梗住進了醫院,當時,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