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部16日晚通報,北京確診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這是北京的首例確診病例,也是我國內地第三例確診病例。從“豬”流感到甲型H1N1,病魔來襲之時,中國人以高度的自信沉著應對:派出包機、啟動預案、隔離密切接觸者、動態實時的信息披露、廣泛深入的防控教育,一切都顯得有條不紊。隔離觀察區內近乎于實況轉播的高度透明,使這次危機更像是一次公共衛生事件演習。 相對于美國的3500例確診病例和3例死亡病例,中國為三例確診病例做出的一系列動作,在某些外人看來似乎有點“反應過度”,但是這些所謂“過度”的動作并沒有引起中國的恐慌,這一點,不僅外國人不明白,恐怕不少中國人也弄不明白。其實,這就像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中國的信心當然源于抗擊非典時形成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但是更重要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前夕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及時、權威的信息公開,能給公眾穩定和理性的預期。”2008年的汶川地震,充分體現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立法初衷,H1N1流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只有公開透明才能實現政府與民心、民意、民情的聯動。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權才有保障,才能隨時觀察這個服務型政府是不是在為實現人民利益努力。這次H1N1流感的應對印證了這一點。
總編輯:Feli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