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喉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患者從此將與說話無緣。即便有少數意志堅強者如相聲大師李文華,能夠通過艱苦訓練學會用食管發音,但也很難連成整句。說了幾十年話,一夜之間卻不得不拿起寫字板,一切言語均無法正常表達,個中滋味非常人能夠體會。有沒有可能在喉全切除術甚至擴大喉切除術中,在根治腫瘤、不增加復發率的前提下盡量保存喉癌患者的發聲功能呢?沈陽空軍463醫院全軍耳鼻咽喉中心主任孫興和教授的答案很肯定。他的“法寶”就是一期喉再造,即在喉切除的同時進行喉重建,保留患者術后的說話功能。
孫興和教授告訴記者,正常人用喉說話主要靠聲帶的振動,人們通常以為喉切除后由于沒有聲帶就無法正常發音了。事實上,在一期喉再造中利用頸部的肌肉、皮瓣等自體組織進行重建替代喉的功能,則同樣可以依靠氣流的沖擊和黏膜的振動來發音。基于“頸前肌皮瓣在頸部的應用”、“高危喉癌患者同時雙頸廓清術的臨床應用”、“高危喉癌患者的手術治療”等課題的研究,他們目前施行的500多例喉癌手術中一期喉重建率達到了95%,不僅發音重建取得成功,使患者避免了成為“啞巴”的命運,而且重建喉的吞咽、呼吸等功能也很有起色(正常喉具有發音、吞咽、呼吸三大功能)。
能夠成功進行一期喉重建的喉癌患者無疑是幸運的,但那些已經喉全切的患者也同樣渴望能重獲新“聲”,對這樣的患者采取二期喉重建的辦法助其恢復言語功能則是463醫院的另一“絕技”。通?;謴蜔o喉者發音功能的方法有三種:使用電子喉、訓練食管音、放置發音鈕,然而電子喉昂貴、易損壞、聲音單調,食管發音感覺費力、難于學習,放置發音鈕則容易出現發音鈕的脫落或誤吸,而且這三者均不可能恢復經鼻的正常呼吸功能。孫興和教授等將一期喉重建中積累的經驗用于長期失喉再造術,仍舊利用頸部的自身皮瓣做二期喉重建,由于在同一術野取材、不植入假體使得術中損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從而開辟了無喉者恢復喉功能的第四條道路。
據介紹,經二期喉重建的患者既能發音講話,又能經鼻呼吸,還能順利經口進食。然而,孫興和教授特別提示,二期喉重建之后,患者喉功能的恢復并非一勞永逸,仍需要有術后的功能鍛煉過程,對于再造喉的過高期望并不現實。因為術后可以講話,但可能聲音嘶啞;可以吞咽,但可能被嗆;可以呼吸,但可能呼吸量不一定足夠,因此恢復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吞咽時出現嗆咳是最有可能困擾二期喉重建術后患者的問題,這是因為吃飯、喝水要經過重建的喉管腔進入食管,而肺部的氣體也要經過這一管腔,盡管手術中會做一些技術性處理(如重建人工會厭),但也很難保證在這種共用管腔內不會出現食物進入氣管引起嗆咳的情況。這時通常采用指壓法(即咽東西時用手指按住下頜的皮膚)或食團法(即先吃一口饅頭或香蕉將造口堵住后再進食)等方法進行訓練,實在不行就在病人氣管切口處置入一個可充氣的氣囊,吃飯時用注射器充氣,吃完飯后再放氣。
呼吸功能的恢復是喉再造的另一個目的,這也是其他恢復喉功能的方法所無法解決的。通常來說,術后一旦能夠進食、說話,就應立即開始呼吸功能的鍛煉,因為如果不練習,喉腔就有可能塌陷。因此,患者每天都要反復練習呼氣和吸氣,只有持之以恒地訓練才能最終達到一定的呼吸量,盡可能恢復呼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