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和衛生服務管理者的工作難度大,要求近乎苛刻,必須跟上醫學、計算機診斷、儀器設備、信息技術、政府政策、醫療保險和資金運作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形勢
文/劉庭芳
醫院優質的服務、科學的經營運作都有賴于管理的決策與實施,因此,醫院領導者素質的高低對醫院興衰成敗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在醫院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我國與海外還存在著一定差距。
海外醫院管理人才培養之歷程
美國像重視其他管理人才一樣,十分重視醫療衛生管理人才的培養,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職業衛生管理人才的制度與途徑。其中,芝加哥大學從1934年起就開設醫院管理課程,并且首先設立MHA課程。這是醫院管理領域乃至整個醫療衛生服務管理領域里,職業管理者身份確認的一個里程碑。
醫院管理碩士(MHA)是目前很多國家采用的一種高級衛生管理學位課程與培養制度。國外的MHA培養計劃是圍繞醫院高級管理人員的工作任務和基本職責確定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的。其特點是:重視大衛生觀念和現代管理理念的培養,特別是重視以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為代表的公共衛生方法學的訓練;注重醫院規劃、質量管理、財務會計等經營管理實務,重點放在實際運用的技能上;通過大量的見習和實習,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量使用案例教學。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于1985年設立醫務管理學系,開展專業的學士學位的教育。除了開設一些管理的基礎課程以外,還包括醫療營銷與規劃、醫院財務管理學、資材管理、長期醫療照護管理、績效管理、醫療策略管理、醫院功能設計等實用性很強的科目,對于今后的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性。除此之外,學校還安排1.5年~2年的醫院實習時間,這對于學生熟悉整個醫院的運作是相當重要的。
臺灣大學也成立了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主要培養醫院管理方向的碩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有:醫師薪資制度對醫院醫師生產力影響、風險校正與風險計價模式之建立、效率評估、全面質量管理的推行模式與績效評估、品管圈在醫療機構的應用、臨床路徑的推行與成效評估、醫療質量指針的發展、推廣與應用、策略管理與組織間的各種行為、醫療機構組織行為的分析,特別著重醫院間合作策略的長期演變對醫療體系結構的影響、影響醫病關系與醫療糾紛的社會影響因素分析等。
1983年,美國、加拿大和拉美國家己經有很多大學開設了MHA課程。目前,在亞洲,菲律賓、印度、伊朗等國家都有MHA培養計劃,印度和伊朗還有醫院管理專業的博士培養計劃。MHA發展至今己有70年的歷史,在海外醫院管理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香港在培養本國的醫院管理人才上都是派到國外留學,接受長達5年的教育和培訓,學成回國后從事醫院管理工作。這是區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另外一種新模式。
總體上講,海外MHA是圍繞醫院高級管理人員的工作任務和基本職責確定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而這些任務和職責一般都由政府管理部門和勞務市場管理機構做出具體描述,醫院和衛生服務管理者的工作難度大,要求近乎苛刻,必須跟上醫學、計算機診斷、儀器設備、信息技術、政府政策、醫療保險和資金
運作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形勢。
法國大約有3800位醫院院長,分布在1063所公立醫院工作。每所醫院設立若干位副院長,分管醫療、人事、經濟和工程等工作。法國醫院院長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化管理人員,要經過專門的培養。
國家公共衛生高級學院作為國家培養醫院院長的唯一學院。學院安排1月至8月的課程和數月的醫院實習或海外實習,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醫院和公共衛生系統、醫療和護理活動、醫院的戰略和計劃、醫療的管理控制、后勤支持的功能和管理、質量和院內危險因素管理。學生學習結束前要寫一篇關于醫院實習報告的畢業論文。各科考試成績須在中等以上,通過以上考試可以獲得文憑,并被任命為醫院院長。
崗位培訓是提高專業管理技能的“殺手锏”
為不斷的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能,醫院管理人員還要接受崗位培訓。美國有19所大學提供醫院管理崗位教育(或繼續教育)項目。
除公共衛生學院是培訓衛生管理人員的主要機構外,還有大學、衛生管理培訓中心、醫院、基層衛生中心等多種渠道培訓衛生管理人員。崗位培訓屬于短期培訓,不授予學位。培訓主要內容包括:醫院管理的基礎與進展、個體與組織的關系、領導科學、雇主與雇員的關系、衛生人力資源管理、衛生服務市場、醫院管理決策、醫院的預算與決算等。
日本進行醫院管理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實質性業務部門為“國立醫療·病院管理研究所”(以下簡稱該研究所)。該研究所是全日本唯一從事此方面工作的國立機構,直屬于厚生省管轄。
國立醫療·病院管理研究所創建于1949年,最初是作為國家的咨詢和調查研究機關,開始僅開設為期2個月的以國、公、私立醫院院長和院辦主任的學習班和1周時間的研討會。繼院長和院辦主任學習班之后,還增設了總護士長、藥局主任等學習班,同時,還舉辦了財務管理、勞資問題、醫院設計、醫院規劃等研討會,后又增設了醫療情報管理學習班。從1979年到1989年十年間,參加學習班總人數達到6226名。從1960年開始招收東南亞發展中國家醫院管理方面的研修生,到1992年共招收374名,其中,中國人為21名。在舉辦上述學習班的研討會等教育過程中,除該研究所的教師任課外,還大量聘請了該研究所外有經驗、有造詣的專家來承擔教學任務,教學內容豐富多彩。
我國要改變研究型的培養方式
我國的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碩士從生源、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向等方面仍然屬于研究型學位,無法在醫院管理領域內發揮更大作用。我國MHA教育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從醫院長久發展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建立系統的醫院管理專業學歷、學位教育體系。
在課程設計方面要避免簡單地復制國外MHA教育模式,需要結合我國醫院發展和經營管理實踐。
核心課程應分為兩類,一類是衛生管理基礎課,包括生物統計、流行病學基礎、衛生管理學、衛生管理實踐、衛生服務研究;另一類是醫院管理專業課及實習,包括管理和組織理論、醫院運營管理、定量分析方法、計算機操作、組織行為學、醫院服務市場、醫院規劃、醫院成本會計、人力資源管理、醫院信息系統、醫院管理研究方法、醫院財務管理、醫院管理者的溝通技巧、全面質量管理、醫院管理與法律等;然后進入6個月的管理實習,同時要撰寫論文。入學要求必須具有學士學位以上和醫院管理經驗,必須住校學習1年以上,培養計劃可以在1~5年內完成,各門課程平均成績達到75分以上并且沒有不及格的課程才能授予MHA學位,低于這個標準但全部課程及格可以授予醫院管理證書。
MHA的培養目標是:為學生提供衛生保健服務特別是醫院管理的基本知識、概念和理論,發展學生適宜的態度和技能以便有效和高效率地管理醫院。
通過系統的醫院管理學歷、學位教育,培養專業醫院管理人才隊伍是保證醫院長久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我國崗位培訓之“軟肋”
2000年一批重點醫科院校與教育部重點高校合并后,綜合性大學的管理學院積極將MBA和MPA的教育引入到醫院管理職業化教育方面,然后紛紛出現EMBA院長研修班。
目前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等都在舉辦EMBA的研修班。這些培訓的確給醫院管理提供了新的活力,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有些大醫院尚未認識到培訓的意義,小醫院負擔不起高額的費用,學員主要來自中型醫院。
面對著中小醫院,需要調整課程結構,少講大醫院需要的內容,處理好基礎管理與管理的關系,求實比求新更重要,適用性是質量的真諦。同時應照顧到學員的理論基礎。現在很多培訓班、研修班,越過了大學基礎課,一上來就是研究生課程,容易出“夾生飯”。對院長的培訓,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力量,允許市場運作,歡迎市場運作,但醫院主管部門可以通過調研,評估教學質量,必要時進行公示,對教學雙方給予引導。
其二,絕大多數的培訓都是針對醫院的正副院長這樣的高層管理干部的,而忽視了醫院管理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層及基層管理人員。
醫院管理人才分布在不同層次,有醫院層(全面型、戰略型)人才、部門管理人才、專業技術管理人才和一般管理人員,醫院職能部門負責人、科主任、護士長都是重要的中層管理人才,同樣應具有醫院管理專業知識。如科主任要對科室實施全面管理,其中包括技術管理、質量管理、行政管理等內容,這些都需要培訓對其進行管理能力的提升;在護理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護士長的管理地位更不容忽視,只有醫院管理人才結構與醫院全面發展相適應,為醫院現代化提供管理保證,醫院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三,目前對醫院高層管理者的培訓仍存在培訓面不夠廣泛、培訓機構不夠規范、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內容與實際脫節的狀況。
因此,急需建立醫院管理干部在職繼續培訓體系,制訂完整的培訓計劃和教育大綱,同時在課程設計方面也要針對實際需要,使接受培訓的人能夠學以致用。另外,要啟用配套的評價體系,定期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以便及時調整課程等不完善的地方。
建立醫院經營管理者常年培訓制度,必須有計劃、有重點地讓管理者從繁忙的事務中解脫出來,給他們以開拓視野、增補知識、學習提高的機會。
總之,我國醫院管理者的崗位培訓應實行“六個結合”,提高培訓質量,即:在崗培訓與離崗培訓相結合;短期培訓與中長期培訓相結合;學歷培訓與職業資格培訓相結合;國內培訓與選派國外培訓相結合;辦班進校培訓與聘請專家來醫院培訓相結合,對現職醫院管理者培訓與對后備隊伍培訓相結合,從而迅速提高醫院經營管理者的整體素質,形成合理的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和梯隊結構。
結語
醫院在實現政府醫療衛生服務職能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