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承載著孩子們的無限歡樂和期盼。而作為護佑和保障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醫院兒科的叔叔阿姨們卻懷著憂心忡忡的期盼,這種期盼的不同與他們身處專科醫院還是綜合醫院密切相關……
冰火兩重天 “專科”爆棚“綜合”冷清
5月27日一大早,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當記者走進北京兒童醫院時,幾位母親一手懷抱著孩子,一手打著傘匆匆忙忙地走向門診大廳。“孩子咳嗽,帶來看看。”可能是擔心趕不上看病,幾名母親都不愿多回答記者的詢問,有的去掛號,有的徑直走進科室。而此時,門診大廳掛號、收費和取藥的窗口前已排起了長隊,輸液室里坐滿了輸液的孩子,廳外房檐下還坐著不少等候的人。這天是周六,但在兒童醫院卻看不出休息日的跡象。一位正在排隊掛號的家長對記者說:
“現在都是一個孩子,人再多也得來看病啊。”
北京兒童醫院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周六、周日都不休息,醫院現在的日門診量為5000人次左右,周末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
與北京兒童醫院不同,附近的北京宣武醫院兒科門診卻很冷清。
記者5月27日上午9點多到醫院時,只見兒科診室里兩個大夫面對面坐著,沒有病人。據該院有關人士介紹,醫院小兒神經科曾是這里的特色科室,但隨著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等專科醫院的興盛,這里兒科的門診、住院量都在逐漸萎縮,好幾年前就撤掉了兒科病房,只保留著兩三間屋子作為門急診。現在除非急診或一些常見病,家長才帶孩子過來,更多的家長寧愿多花幾塊打車錢到兒童醫院看。如今宣武醫院兒科日門診量只有100多人次。
記者從另外幾家綜合醫院了解到,有的根本就沒設兒科病房,即使曾經有過,現在也大多撤銷了,仍保留兒科病房的綜合醫院,其門診量和住院率也都不高。
業務不掙錢 器械藥品均是弱項
在一家二甲綜合醫院兒科工作的邱大夫說:“這幾年身邊不少同學、同事離開兒科,有的轉行去干行政,有的考研換專業,還有的去搞藥品銷售。為什么?說白了一句話,不掙錢唄。成人科室檢查項目動輒就CT、核磁,治療起來也常常是支架、起搏器、人工關節等高值耗材,動輒上千元。可兒科有什么?霧化吸入、微量元素檢測、大輸液,這些就算是兒科里面收費的‘排頭兵’了,充其量一項不過是百八十塊錢的事兒,跟成人科室比,那就是名副其實的‘小兒科’。”
從事兒科工作20多年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常委、解放軍總醫院小兒內科主任唐鎖勤教授對此表示認同。“兒科患者病情變化快,又常常不能自主表達,看病時也不配合,因此給兒童看病往往要花去比成人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兒科病房的人員數量配置也高于成人病房,但兒科各種服務價格并沒有因此提高。”
唐鎖勤說,目前器械、藥品等有形的部分是醫院收入的“主力軍”,而這卻恰好是兒科所不擅長的。他給記者簡單算了一下,假如把他現有的38張床全部改成成人科室的話,收入至少可以達到目前的3倍,而且還可以減員——兒科病房護士數量通常要比普通成人病房多出30%。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綜合性醫院目前面臨的選擇:由于缺乏強有力的藥品、檢查等方面收費的支撐,兒科病房收入差強人意。而維持病房自身運轉所需的人力、日常消毒、水電等開支又很難進一步壓縮。
于是不少醫院減少兒科床位,增加更具贏利能力的成人科室床位。病房萎縮,專業人才流失,專業優勢難以形成,也就更沒有患者登門,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干脆把病房關掉,最多維持一個兒科門急診。
風險大收入低 兒科成了“第三世界”
在北京海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張雪峰博士看來,綜合醫院兒科漸入低谷的原因還不僅于此。他告訴記者,隨著兒童健康水平和家長保健意識的普遍提高,現在往往孩子一有點小毛病就早早地去就醫,也就不致發展成必須住院的大病,住院需求本身就在萎縮。目前在臨床上已很難見到重癥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孩子,以往常見的化膿性腦炎現在一年也碰不上一兩個。
既做過兒科主任又當過院領導的盛光耀對此也深有感觸。曾任鄭州大學一附院常務副院長現又改任副書記的他,對于兒科醫護人員的酸甜苦辣非常熟悉。他說,兒科大夫、護士“醫療風險大、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由于綜合醫院兒科分科不可能過細,因此要求醫護人員知識面很廣,必須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壓力很大。但其收入很難達到醫院平均水平,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于是現在很多兒科學專業的醫學生分到綜合醫院兒科后就想方設法要離開這個“醫院不待見、家長不理解、自己也想不通”的地方。據了解,即便在北京,一些綜合醫院兒科大夫一個月拿二三百塊錢獎金的情況也不鮮見。
記者采訪中還聽說了這樣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由于總是吃不飽,有些綜合醫院的兒科目前承擔起了另一項“重任”,那就是努力說服病人住院,哪怕只住一晚上也行,這樣就可以加快兒科自身病床周轉率,幫助全院降低平均住院日,拉升病床周轉率。
路在何方 搶占前沿領域新興社區
根據統計數據,近10年來我國兒童醫院數量及其床位數呈顯著上升趨勢,1995年分別為35所和9407張,2005年則已發展到58所和14353張;而與此同時,綜合醫院兒科床位總數1995年是5萬余張,2005年下降到約4.2萬張。
對此,盛光耀坦陳:“在目前的大背景下,醫院兒科要走出低谷確實很難。”當然也并非完全束手無策:首要的是要穩定兒科醫護人員的隊伍,這是每家綜合醫院應該堅守的底線。張雪峰也談到了自己的感受:“兒科盡管創收不多,但作為每家僅有一個寶寶的健康守護者,應當得到更多的尊重。現在,衛生部提倡不以經濟指標衡量科室并作為獎金核算指標,醫院管理者更應重視兒科專業的發展,制定合理的分配機制,使兒科專業能夠健康發展。”盛光耀認為,在加強醫生職業精神培養和教育的同時,適當在分配政策上向兒科進行一些傾斜應該是非常必要的,“待遇留人”在哪兒都是硬道理。
在一家綜合醫院兒科供職多年的史艷博士,想法之一是通過整合與兒科相關聯的學科,在一些邊緣、交叉學科上做些文章。唐鎖勤的想法是,目前他所在科室的病床使用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原因是有較強的專業特色,在學科發展方向上,他們避開兒童醫院的強勢專業,借助自己醫院的整體優勢及技術,在特定領域達到“一枝獨秀”,這是綜合醫院兒科發展的重要思路之一。張雪峰也表示,兒科工作者應通過適應目前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自身優勢,積極開展新業務,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如家庭醫生、兒科保健、兒童心理、兒童疾病的健康教育等也許都是發展的方向。
“目前新生兒急救領域日漸興盛,PICU(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也許是綜合醫院兒科的出路之一,這一前沿領域值得去發展。”盛光耀支的招兒其實也是要搶占更具技術含量的新興領域,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特色。
考慮到兒科流量受地域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唐鎖勤對于北京同仁醫院開辟亦莊分院,并趁勢重建兒科,在當地形成強勢的做法很是推崇,向新興社區拓展可能也是綜合醫院兒科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