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廈門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在題為《廈門市工業產業集群發展現狀、重點和對策》的報告中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光電、生物與新醫藥已成為廈門市兩大新興產業,政府將繼續加大培育力度,把廈門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醫療器械,尤其是與電子、光電技術融合的新型醫療器械生產基地。近期,從廈門市有關管理部門傳出的消息表明,廈門市醫療器械產業目前發展迅猛,今年上半年產值已達4.8億人民幣,全年工業產值有望超過10億元人民幣。更可喜的是,廈門市醫療器械產業走的基本是高端發展路線。
外企投資力度大增
廈門市藥監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廈門市只有7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2002年增加到21家,截至今年5月,這一數字已上升至52家;2000年,廈門市醫療器械工業產值僅有1.05億元人民幣,在廈門市醫藥工業產值中占10.35%,而到2004年,廈門市醫療器械工業產值已達8億元,占據了福建省醫療器械工業產值的大半壁江山。
醫療器械作為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板塊,在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頗受重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醫療器械的年銷售額已達20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7%以上。國外市場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銷售額比為1誜1,而我國為6誜1。在巨大的市場潛力面前,廈門市的醫療器械產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今年年初,柯達公司將年產值4億人民幣的醫用膠片生產線從汕頭移至廈門,并于日前正式投產,使廈門成為柯達在亞洲最大的感光材料生產基地。而早在1986年就將總部設在廈門的丹麥瑞聲達聽力集團追加投資近5000萬元人民幣建設的,占地9500平方米的新廠房也已落成,廈門因此成為全球最大的助聽器和聽力診斷儀器供應基地。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對高端醫療器械產品而言,廈門市場的容量實在“小得可憐”,但選擇廈門作為生產基地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無一不看中這里的投資環境和產業鏈結構。在電子、機電等廈門支柱產業與醫療器械產業之間,新的產業鏈也在逐步形成。瑞聲達聽力技術(中國)有限公司目前與廈門市大大小小50家零配件供應商有合作,并已將零配件采購從國外移至國內。公司總經理費凱說,因為廈門有這么多好的供應商,他們也正在考慮將愛爾蘭的所有產品轉至廈門生產。
除了醫用膠片和數碼助聽器之外,麥克奧迪公司的數碼生物顯微鏡、英科新創公司的診斷試劑,以及天眾達公司的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和全數字超聲診斷系統等高科技新產品的相繼問世,也令廈門醫療器械產業“亮點”頻閃,“春光”無限。
民營資本躍躍欲試
在外資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爭先恐后在廈門擴張基地的同時,以天眾達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也開始試水醫療器械領域。
成立于2000年,注冊資本為5000萬人民幣的廈門天眾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萬利達集團控股的股份制企業。在5月20日結束的第53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上,天眾達推出的酶促進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列產品和激光無痛采血儀系列產品成為與會廠商關注的焦點之一,企業收獲了大把訂單,其中不少是來自德國等歐洲國家的。不久前,天眾達還完成了國家衛生部“醫療救護體系”招標中中標的480臺TEKNOVATH系列全數字超聲診斷系統的生產任務。
天眾達公司總經理吳家雄坦言,由于醫療器械行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特點,起步之初,企業也走了一些彎路,想過“隨大流”,從測溫產品入手。但最終還是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企業自主研發相結合,發揮自身在光電、化工技術方面的優勢,同時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才在市場競爭中走出了自己的發展之路。
“事實上,現在很多民間資本都已開始關注醫療器械行業”,吳家雄說,“如果政府牽頭推出項目,并提供更多的政策傾斜,相信會吸引更多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的加入,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
政策支撐行業發展
“這里的相關政府部門對行業發展很關心。”柯達廈門公司的謝小姐說。今年春節前夕,獲悉柯達公司將原汕頭醫用膠片生產線移至廈門的信息后,市藥監局為確保企業順利投產,在審批產品標準注冊時,按照“標準不降,程序不減,加快審批”的要求,只用10個工作日(國家規定30個工作日),就完成了柯達公司10個產品標準注冊工作。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市場需求必將越來越大。廈門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雖然廈門市這幾年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勢頭較好,增長率較快,初步形成了助聽器、生物顯微鏡、診斷試劑等產品的產業基礎,但發展仍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多數醫療器械企業規模較小,同時,大部分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低,品種老化,市場占有率低,再加上科研投入不夠,企業生存困難,更難發展。
據悉,廈門市下一步將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風險產業基金,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器械產業;同時,根據廈門市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現有的發展現狀和技術水平,充分利用廈門市機電、光電支柱產業的人才和技術資源,加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爭取國際知名醫療器械的公司的投資或合作項目,做大、做強廈門醫療器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