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領域誘導消費嚴重,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醫院動輒進行所謂的‘大檢查’,其中不少都是重復檢查和無關檢查。”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室主任石光指出。
石光參加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關于“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作課題的研究。“事實上,中國一些大城市的大型醫療設備的占有率已經達到和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以伽馬刀為例,瑞典是發明伽馬刀的國家,全國只有一臺,而中國僅報到衛生部的就有三四十臺。”石說。
醫療器械成為斂財機器
對醫院來說,醫療器械的“利潤”空間遠遠大于藥品。據了解,其高額利潤一部分來源于醫療器械的所謂“大檢查”;另一部分來自購買醫療器械的高額“回扣”。目前,在醫院動輒就給病人做CT之類的檢查,檢查費用常常在上百元甚至更多。有些醫療設備進價很便宜,但賣到醫院卻身價不菲,有些價值幾千元的半成品經過“數字化”之后,其身價甚至增加了幾十倍。一位醫療器械的經銷商對記者透露,某種治療乳腺疾病的儀器,核心成本只有四五萬元,但再加上幾個配套的輔助設備后,賣到醫院時就變成了60萬元。
據北京某大醫院的心臟科專家介紹,進口價只有6000元左右的心血管支架,用到病人身上其價格竟然變成了將近2萬元。據介紹,目前治療冠心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介入治療,用心導管技術在血管狹窄處植入支架。血管支架主要依賴進口,進口到中國的報關價在700美元左右,也就是大約6000元人民幣;到了中間商手里變為9000多元。由于國內醫院沒有這類器材的直接進口權,購買支架要經過中間商等多個環節,多次轉手后,病人使用一個支架就要花費將近2萬元人民幣。
據衛生部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在1990-2002年的門診和住院病人醫療費用中,檢查治療費用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1990年和2002年分別達到28%和36.7%。在過去十幾年里,衛生系統的大型醫療儀器設備更新換代很快。現在幾乎所有部屬醫院都擁有80年代初罕見的800MA以上X光機、CT、ECT、彩超、腎透析儀等。省屬醫院這5類設備擁有率也在50%。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16%的CT掃描沒有必要。
暴利驅動醫療腐敗
據了解,所謂醫療器械的高額利潤帶來了醫療器械領域的一些列腐敗。
近年來,暴露的醫療器械腐敗案件不斷。今年就有多起醫療器械回扣案件被曝光。今年5月,美國司法部與美國加州DiagnosticProductsCorporation簡稱“DPC公司”共同宣布,由于DPC公司在中國的子公司——天津德普診斷產品有限公司簡稱“天津德普公司”,因通過賄賂取得中國醫院的訂單而被罰款480萬美元。天津德普公司從1991年至2002年期間,向中國三家醫院負責采購的人士行賄162.3萬美元,以保持雙方商業關系。賄賂金額占銷售額的3%至10%,天津德普公司因此賺得200萬美元。7月,涉嫌商業受賄的國家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司司長郝和平被拘。目前,該案件還處于調查階段,具體情況還沒對外界透露。
據曾多次揭露醫療器械問題的陳曉蘭介紹,許多醫院與廠商合謀,從患者處謀取利益,讓那些披著科學外衣的假劣儀器進入醫院。她多次向醫療主管部門反映醫療器械問題。從光量子照射液體治療儀到鼻激光、傷骨愈膜,再到高電位治療儀、到“靜舒氧”等等。
前,不少醫院把“洋醫療垃圾”以“科研儀器”的名義進入醫院,而實際上卻被應用于臨床,用于牟利。就是以“招標”名義進入醫院的醫療器械也存在不少貓膩。一位國外醫療器械代理商對向記者透露,為了使他們的醫療器械進入醫院,往往要采取各種手段搞定醫院院長和設備科的負責人,經他們同意后,讓醫院臨床科室申請要求購買,然后醫院向衛生局等部門打出采購報告和預算,審批同意后撥款“招標采購”。
據了解,目前藥價虛高和藥品流通領域的黑幕已經引起了政府部門等各方的高度注意,但醫療耗材和醫療器械導致的醫療“高消費”以及其中的腐敗,卻還沒有被有關方面重視。有關專家認為,一方面要加強對醫療器械從準入到收費的監管,另一方面,也要通過進一步的醫療改革,來改變目前醫療機構的牟利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