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江蘇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的資料,截至今年7月底,外商在江蘇省投資醫療服務機構已達43家。其中,綜合醫院18家,專科醫院6家,療養院等其他醫療服務機構近20家。這些機構中,實際到賬外資1.5億美元,南京明基醫院有限公司總投資1.1億美元,蘇州明基醫院有限公司總投資0.85億美元,蘇州九龍醫院有限公司總投資0.4億美元。
“而受制于醫療強大的上海,為了不讓病人更多流失到上海,江蘇通過醫院改制,引進外資和民資的方式與上海競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上海社會科學院外國投資研究中心主任李小鋼如是說。
外資巨頭大步伐進入
據業內人士推斷,目前至少有60億美元規模的外資在覬覦著中國醫療市場,追逐新的利潤。
正是醫療市場的龐大潛力促使臺資巨頭明基面臨IT行業的微利,果斷轉而投資利潤率高達15%以上的綜合性醫院。這是繼去年年底開業的大陸第一家大型綜合性臺資醫院長沙旺旺醫院之后的又一臺商搶點之作。
2004年9月,李焜耀投資總額9億元人民幣,注冊資本3億元人民幣,以明基電通納閩馬來西亞股份有限公司名義在南京建成首家“明基”醫院,占地650畝,首期規劃床位1500張,綜合二、三期發展至3000床。
在南京明基醫院開業前期,南京中醫院院長李柬曾表示:我們與明基合作辦醫院只是一個名義上的說法。“這個醫院就是明基在操作,可以說現在我們基本上是什么都不參與,所謂出資10%,我們并沒有出錢,而是以南京市中醫院的無形資產作價。”
雖然南京明基醫院要到2007年才開業,但去年9月初,明基就與南京港務局轄下的南京港口醫院簽約,由明基代管這家虧損累累的地方三級醫院,雙方簽約托管時間20年,并負責日后的營運。目前“明基港口醫院”已經對外營運,作為南京明基醫院正式開業前的“練兵場”。
南京港口集團公司發展部副部長施飛至今難忘在明基蘇州制造基地看到的景象。他說,明基的人性化、規范化管理使其完全有別于大陸很多企業的不良形象。“托管盤活了企業的資產,但更盤活了人。”
他列出了托管的好處:操作簡便,不存在國有資產損失;職工處置比較方便,所有職工仍隸屬港口集團,勞動關系不變,職工待遇有所提高;減輕企業負擔,醫院交給明基以后,南京港口集團每年少支出500多萬元對醫院的補貼;托管后,明基會對醫院進行裝修改造和設備升級,醫院服務質量將大大提高。
外資醫院的明天會怎樣?
盡管如此,仍有專家對明基醫院的未來發展表示并不樂觀。而記者在致電明基醫院后,該院負責媒體溝通的張相娣小姐表示,南京明基醫院還未投入正式運營,不便接受采訪,而接管的港口醫院仍然處于試運營階段,具體情況也不便多談。
對于記者的“南京明基醫院目前準備情況、以期用何種差異化手段與其他醫院競爭”等問題,對方或者三緘其口,或者推說領導在節前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接受采訪。
張相娣一再表示明基醫院很低調,成立之初到現在鮮有媒體宣傳。也許回避和低調都只是因為未來太不確定。醫療業的高額利潤是否能為明基帶來轉機,明基這個突然闖入醫療行業里的陌生人,其功夫到底如何,姿勢是否好看,還有待一段時間才能看出端倪。
外資對醫療市場的注入究竟會對這個長期被國家壟斷的行業帶來什么?衛生事業是否應該堅持市場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李小鋼說,從目前來看,外資醫療機構成功的很少,因為格局很難打破。雖然市場是很需要這部分外資,但是政府的嚴格限制使得放進來的競爭對象往往并不合格,處于弱勢的地位,無法與國有大型醫院競爭。
但他同時表示,在WTO的壓力下,醫療行業肯定會更加開放。單就江蘇的情況來說,為了與一個醫療強大的上海抗爭,引入外資是其醫療機構做大做強的較好途徑。
上海某醫療投資公司總經理林卡告訴記者,中國醫療市場很大,但是國家一直有限制,加入WTO以后,我們的承諾是2008年完全開放醫療市場。目前外資介入的一般是高層醫療機構,而且是在北京,上海,江蘇這些經濟發展好的地方。
這些外資醫療機構通常規模不大,針對特定人群,定位于高端。在中國的外國人和中國高收入階層愿意享受這樣的服務。由于境內高端開發弱,目前外資對于境內整個醫療市場的沖擊并不大。
“外資對于中國大陸醫療市場的介入也有觀望的過程。目前主要是針對外國人做配套服務,比如,韓國、日本的醫院,可以針對他們的保險,通過聯網得到保險公司的承認。但通常這些醫院里,來華的技術水平和醫生水平并不高。比如在上海,外資醫院的復診率就比較高,有些最終還是要求助于中國的醫療機構。”
林卡認為外資來中國大陸絕對不是做慈善家。外資是追求回報的。中國現在的發展過程中,在很多市場領域已經完全被外資控制了。中國人的健康不能靠外資來解決。引進外資到中國來,政府應該有宏觀的把控。
林卡說,外資只是來分中國巨大的醫療市場的一杯羹,甚至有些資金是沖著人民幣升值、期望增值來的。政府應該引導他們在慈善、殘疾人康復醫院、生活輔助設施等方面進行投資,讓他們來中國來建立非贏利性醫院和社區醫院。
第三條道路
林卡表示,政府對于整個醫療市場和健康產業都要進行宏觀的控制和管理。以前總把眼睛盯著醫院,其實健康是個產業。但中國的醫療問題,單靠政府解決不了。相關的行業都要追求形成共同的為社會服務的理念。這樣才能實現我們國家提倡的和諧社會的目標。這樣中國的健康產業才能走向良性循環。
“中國有巨大的農村市場,就要走適合中國的模式。這些外資主要是在大城市,中國就是那么幾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我國城市醫院的床位已達300多萬張,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中西部的農村醫療資源比較缺乏。”
林卡說,中國人的健康需要中國自己的醫療機構完成。中國的醫療投資機構也有相當的能力和實力。完全可以將醫療作為非盈利性的事業來做。這就要依靠有良知的資本和企業人士來投資非贏利性的醫院。比如李嘉誠,就在民資投資醫療機構上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典范。
林卡進一步闡釋,我國醫療政策,學美國模式走市場化是走不通,仿德國模式完全依靠政府也一定走不通。事實上,依靠民資是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第三條路,他們擁有非常強大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優勢。政府要引導中國的民間資本懷著感恩的心態來發展醫院和社會公益事業。政策要使整個醫療產業的相關利益者都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包括醫院、患者和社會的共同和諧。
事實上,林卡所指的第三條路在江蘇也早已出現。將公立醫院由社會資本投資或托管的模式,近年來在江蘇中小型公立醫院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類似的醫院還有南鋼醫院、梅山醫院、鐵路醫院等等。
林卡指出,我國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體系,還很不成熟,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解決眼前的問題之后,還有很多方面的問題。有的是表面的有的是深層的。深層次問題的解決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各個地方要有改革開放的思想,探索改革開放的模式。而江蘇的發展模式無疑是一種大膽而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