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產品價格昂貴
長期以來,醫療行業由于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投資期長,風險大,再加上醫改等眾多不確定政策因素的制約,一直讓風險投資者裹足不前。然而根據一季度達成的三筆共計1500萬美元的風投項目來看,醫療行業也許出現了風投青睞的突破口。
高門檻被風投看好
據此前安永華明和道瓊斯VentureOne統計,今年一季度發生的三筆醫療產業的風險投資分別發生在醫用設備、醫用軟件和信息服務三個細分領域。而去年同期僅有一筆300萬美元的投資。就中國大陸市場而言,這是2002年第一季度以來醫療產業獲得投資最多的一個季度。不難發現,傳統制藥和生物技術仍然入不了風險投資的“法眼”,反倒是醫療衍生品——和醫療有關的設備器械、計算機軟硬件,以及網絡建設服務受到了風投的首肯。
上海聯訊創投總經理周德虔說,中國的醫療器械將是2007年的投資熱點。IT技術與醫療技術的結合造就了許多創新的醫療方法,而國產取代進口更可以利國利己,符合當前自主創新的政策方向。 中國的醫療器械將是2007年的投資熱點。
不過,大冢(中國)投資公司周宏雷則透露了更現實的因素,“真正令人振奮的是,醫療器械擁有潛在的高投資回報”,高端醫療設備廠家的利潤率目前仍然保持在20%以上,中低端器械廠家利潤也往往不會低于10%。這是讓連連遭遇降價打壓的制藥行業非常“嫉妒”的高回報。
醫療器械市場銷售額增幅十分驚人。有數據顯示,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年銷售額已達548億元,且以每年9%的速度在增長。今年,國內醫療器械的市場容量預計將超過600億元。
近年來,雖然也出現了“醫療設備被濫用,加重了患者負擔”這樣的質疑聲,但是B超、CT、核磁共振、超聲定位體外震波碎石機、正電子斷層掃描機、伽馬照相機等一批高新的醫療儀器設備還是以燎原之勢,在各大醫院推廣開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針對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的醫用設備技術發展迅速;另一方面是整形美容、減肥手術、視力矯正和牙齒矯正等醫療科目的迅速躥紅。
發展高精尖端的醫用器械設備項目,是個“燒錢”的活兒。一個中型醫療器械投資項目大約需要10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往往是幾個投資公司共同注資,每家分攤二三百萬美元。隨著項目的推進,再考慮不斷投入。
醫療設備和相關配套軟、硬件的高技術含量和專業性使得該領域門檻極高,一方面是大型器械的資本高投入需求;另一方面是銷售局面向好,這些使得風險投資躍躍欲試。
投資回報期較短
醫療設備的紅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投資回報期相對較短。與藥品相比,一個醫用儀器生產一年時間可以拿證,而藥品審批需要三到五年。一家醫療設備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時間不過五年左右,與投資基金的投資周期大致吻合。而對制藥企業來說,這個周期至少要十年以上,對于“只爭朝夕”的風險投資公司來說太過漫長。
上海聯訊創投副總經理,同時又是海南海藥( 8.30,0.01,0.12%)監事的周水文認為,目前中國資本市場不成熟,使得生物醫藥投資期長、風險大。一個新藥從開發到最終上市,可能需要十年,幾十億美元的投入。一直要等到產品上市之后開始賺錢了,才能夠把投資收回。整個開發過程風險非常高。而在發達的資本市場,可能一個新藥做了一期臨床之后,整個公司就可以上市了,而且市值會很高。
藥品領域資本仍是軟肋
思格投資有限公司合伙人卓福民曾經驚言:“沒有強壯的心臟、非常健全的神經,就不要投資醫藥。”除了投資周期長讓風險投資公司望而卻步,醫藥領域還受到同質化競爭嚴重、普藥多藥少、醫保改革、藥品降價等眾多因素的影響。
醫藥領域的困難不是一兩句話說得完的。制藥企業數量多,而能力低。醫藥公司研發熱情不高,藥品核心技術缺乏,藥品少之又少。為了降低成本,坐享其成,普通藥跟風嚴重,然而醫療體制改革對普藥的降價又使得醫藥公司利潤下降,從而使得醫藥公司用于研發的資金更少,導致惡性循環。
上海新藥研究開發中心總工程師李光平說,現在中國新藥的研發和產出能力非常弱,因為資金投入很有限,中國全面投入新藥的研發費用還不到國外一個新藥的平均研發費用。
新興的生物制藥產業則存在高技術、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方面的問題。生物制藥技術的發展涉及許多高科技領域,開發周期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國外研發一個新的生物制藥的平均費用在1億-3億美元左右,其成功率僅為5%左右。盡管生物制藥號稱可高達10倍的預期利潤回報率,但似乎未能對風險投資產生太大的吸引力。
從市場因素看,中國醫藥市場,尤其是醫藥流通市場,尚無法形成公正合理的估值標準。不規范的市場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企業在市場中的真正價值,風險投資者難以對醫藥公司和項目進行投資回報預測,自然無法做出投資決策。
高端醫療設備廠家的利潤率目前仍保持在20%以上,中低端器械廠家利潤往往也不會低于10%。這是讓連連遭遇降價打壓的制藥行業非常“嫉妒”的高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