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相關聯,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預防胃癌。這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經過長達7年半的隨機對照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此一成果被最新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所登載。
該課題領導者、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林兆鑫及王振宇教授在2004年1月1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這一研究成果。
自1994年7月起,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開始了全球首例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其方法是在胃癌高發地區的福建省選取1630名患有慢性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者,分為兩組進行對照研究。其中一組817人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另外一組813人則服用安慰劑治療。經過7年半的跟蹤比對,前一組有7人轉化胃癌,而后一組轉化為胃癌者為11人。研究小組再將這兩組病人細分為“帶有胃癌高危發病因素”及“沒有胃癌高危發病因素”兩種,結果發現在沒有胃癌發病高危因素但接受了幽門螺旋桿菌治療的病人中,7年半來無新胃癌個案發生;而另一組沒有胃癌發病高危因素而服用安慰劑的病人則出現了6例胃癌新癥。
林兆鑫和王振宇表示,這一研究發現證實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可減少胃癌發病率,并確定了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對預防胃癌的效果。此一成果適用于胃癌高發地區進行預防性研究。
胃癌發生率列人類最常見癌癥的第四位,在癌癥死亡原因中列第二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