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細胞(移行上皮細胞癌)有一種與稻谷一樣的特性,那就是具有自然播種的現象。當稻谷到了成熟季節,谷粒會隨風飄落,撒向廣闊的田野,來年又發芽結果。當膀胱癌組織生長到一定的階段,癌細胞會脫落,也像稻谷一樣將種子撒向膀胱其他部位的黏膜上。
絕大多數膀胱癌都是起源于膀胱黏膜的移行上皮細胞,故叫膀胱移行上皮癌。當局部組織細胞受到致癌因素的刺激發生癌變后,它們就會在局部迅速增殖。先發出一支“芽”,而后分叉,漸漸長出一棵像樹一樣的腫瘤來。這棵“樹”的頭部又分成許多小分支向外生長,使頭部越長越大,層層疊疊,十分茂盛。而“樹干”(瘤蒂)卻顯得較為纖細,就像是一棵塔松,一個細小的樹干頂著一個膨大的樹冠。當腫瘤頭部長得太大太重時,“樹干”支撐不住了,頭部就會耷拉在膀胱的黏膜上。
這棵“塔松”長得再高,它的生長也還是要依賴根部供應營養。在這棵“樹”的樹心有一根供應營養的血管,血管的根部扎根于膀胱黏膜組織,向上穿行于樹干,然后分成若干小的分支,供應遠端腫瘤細胞的營養。腫瘤細胞的生長速度十分迅速,需要的營養也就特別多,當遠處的腫瘤細胞因營養供應不足時,癌細胞就會因為缺血而脫落,撒向膀胱黏膜(即種植轉移)。
長在膀胱里的這棵腫瘤“塔松”,隨著尿液的波濤來回晃蕩,掛在“塔松”上的那些成熟的癌細胞,經常會被尿液的波浪拍打下來,隨著尿液在膀胱里漂啊漂,當遇到合適的膀胱黏膜時,癌細胞會及時地吸附在黏膜上。如脫落的癌細胞尚未找到合適的種植地方,遇上膀胱收縮排尿時,會被尿液沖出體外,偶有癌細胞會在流經尿道時,吸附于尿道黏膜,最后發展成尿道癌。
膀胱癌的播種現象是腫瘤復發的主要原因。那些播撒在膀胱黏膜“土壤”里的種子,到了適當的“季節”就會發芽。這些腫瘤的種子,還給外科手術治療帶來了困難,手術中即使切干凈腫瘤,那些種子仍然隨時會發芽而引起腫瘤復發。因為撒入“土壤”里的種子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手術只能切除“塔松”、挖除它的“樹根”,但卻清除不掉播撒的種子。因此,膀胱癌手術后如果不作特殊處理,腫瘤的復發率可達7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膀胱癌患者會在術后復發。
為防止腫瘤細胞的播種與發芽,膀胱癌術后要對膀胱進行特殊處理。特殊處理方法叫“膀胱灌注”療法,它既沒有化療的副作用,也沒有放療的射線損害,卻有著被醫學界肯定而公認的預防腫瘤復發的作用,并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具體的作法是將一些抗癌藥和生物制劑,經尿道灌入膀胱里,讓這些藥物去“追殺”播撒在膀胱里的那些癌細胞,從而預防膀胱癌術后的復發。
目前,膀胱灌注療法常用的藥物有:卡介苗、羥基喜樹堿、阿霉素、絲裂霉素等。這些藥物作用原理不同,療效各有千秋,副作用也略有差異,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現在認為療效比較確切而廉價的是卡介苗。
研究發現,膀胱癌術后,對膀胱給予“特殊”處理,可以使膀胱癌的復發率從75%下降到30%以下,甚至一部分患者病情能夠得到長期緩解,有的患者還可以治愈。
膀胱癌的“播種”現象,是癌細胞繁衍擴散的一種生存方式,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極大威脅。及時、足療程的膀胱灌注可將播撒的癌細胞消滅在萌芽狀態,使它們難以復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