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臨床報道 > 正文 |
心理學家告誡:越訴苦越得不到同情 【?2005-09-08 發布?】 臨床報道
《環球時報 生命周刊》2005年8月10日訊:有的人無論在什么單位工作,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習慣性地向別人倒苦水,總是希望別人能幫忙,替他化解困難。結果可想而知,同事們只會疏遠他。職場中有另一類人,他們獨立自強,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想到逃避,而是琢磨著怎樣解決,這樣的人,即使他不向人求助,卻總能引來周圍人的援手。 這并不難理解。前者心存“受害者意識”,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這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反感;而后者則持有積極向上、獨立自強的信念,博得了人們的尊重,于是主動伸出了援手。 這種受害意識是正常的心理過程,因為每個人都是從小就無條件地受到父母的積極關注,心理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從“完全的自我意識”到逐漸學會區別自己與他人、學會體會他人的心情與思想、到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過程。一個生理成熟的個體如果總是希望他人無條件地去關注或幫助他,那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誠然,每一個成年人都不由自主地渴望獲得與年幼時相似的無條件關注,但成人的世界需要更加理性的思維邏輯和行事規則,盡管內心深藏著期望,行動上還是需要自我約束,這樣才符合社會規則。所以,這位“受害意識”深重者沒有得到她期望的幫助,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獨立自強的人,恰恰是努力讓自己的行為符合成年人行事規范的人。他們所承載的負擔,周圍人能感同身受;而他們為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負荷所做出的努力,周圍人也能感同身受,故而容易引起彼此的共鳴,贏得尊重。 以心理咨詢中認知療法的思想來看,一個人當把任務責無旁貸地承擔下來時,這種積極的認知方式,就已經決定了他的處事方式會更傾向于理性,因為他沒有把這項任務看作是負擔,他首選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也不會是推卸責任。于是,我們經常看到越是自信的人,困難的任務反而越能激發他的斗志與能量。 習慣求助的人,如果勇敢地承擔起責任,很快就會發現,那個令人不堪的包袱,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重。 /**/
更多關于 心理學 的新聞
《上海醫療器械批發》產品推薦
|
合作支持:中華醫學會 | 中華醫院管理學會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家用護理器械商城 | 國藥勵展展覽有限責任公 | 醫學裝備協會 |
刊登廣告 | 友情鏈接 | 廣告代理商加盟 | 關于美迪 | 法律聲明 | 隱私保護 | 網站地圖 |
把美迪網放進收藏夾 把美迪醫療網介紹給我的朋友 給美迪醫療網留言
美迪醫療網廣告業務聯系:021-51601230 產品咨詢業務聯系:021-51601230 傳真:021-56532303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許可證:(滬)-經營性-2009-0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090029 ![]() ![]() ![]() 公安備案號 31010602000199 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 滬靜藥監械經營許20210003號 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憑證: 滬靜藥監械經營備20220042號 營業執照: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10108676284138X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書:(滬)-非經營性-2023-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