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外資婦嬰醫院“圈地”忙
受中國政策的影響,近兩年,在我國中外合資、合作和外資醫療機構注冊成立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婦嬰市場是他們“圈地”的首選
文/吳鳳清
今年春天,我國某知名女影視明星花十幾萬人民幣在京城某高檔私營醫院分娩后,那些隱藏在京城各個高檔寫字樓和豪華社區的“貴族婦嬰醫院”、“豪華婦嬰醫院”逐步進入到普通老百姓的視野里。
其實,在媒體和大眾真正開始關注之前,京城眾多中外合資、合作婦嬰醫院的“跑馬圈地”運動早已如火如荼地進行了。
有多少婦嬰醫院還要成立
2006年6月,投資一個多億,位于北京朝陽區和平里街區的北京瑪麗婦嬰醫院建成,于8月19日正式開業。據該醫院投資機構—中健醫院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林元楷先生介紹:“北京瑪麗婦嬰醫院目前還只是建成了一期,我們準備在全國建成瑪麗婦嬰醫院的連鎖品牌,未來5年內要在全國建成8~10所類似的醫院。”
無獨有偶,2006年7月1日,位于燕莎麗都商圈的美中宜和婦兒醫院經過半年多試運營后,正式面向社會開放。美中宜和婦兒醫院也是一家以婦女、嬰兒為服務對象的外資醫院。它的正式開放,為京城婦嬰醫院“爭圈奪地”的運動又添了一把柴!
其實,早在2005年8月,由美國高級護理集團(AACG)、北京民航總醫院、大連太平洋藥業公司等三家單位聯合成立的北京德安醫院已經開始運行。據北京德安醫院負責人表示,在這家醫院里,與婦女、嬰兒健康、保健相關的醫療服務已經成為該院最大的業務了。
當然,在北京,還有比上述這些醫院成立更早的外資或合資婦嬰醫院。在1997年,北京和睦家醫院就成立了。
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達成的協議,我國承諾將逐步開放醫療市場。2003年,我國正式開放醫療服務業,允許投資規模更大的綜合性“洋”醫院進入到我國醫療服務領域。受這項政策的影響,明顯地可以看出,近兩年,中外合資、合作和外資醫療機構在我國注冊成立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在進入中國的醫院中,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婦嬰市場作為切入點,這也給我國國有婦嬰醫院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有多少特色可以拿出
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我國有中外合資、合作的醫療機構約200余家,他們的服務內容多集中在婦嬰、口腔以及眼科等一些專科服務項目上。中國約1.77萬家國營醫院,幾乎每一家醫院都有婦產科,在數量上,中外合資、合作的婦嬰醫院數量簡直是滄海一粟,不過這些外資婦嬰醫院在服務理念和特色等方面卻是許多公立醫院婦科、兒科無法比擬的。
筆者以孕婦的身份來到北京瑪麗婦嬰醫院,首先接待筆者的是該院的主治醫生,由她來接受咨詢,既專業又認真,這種開放式的醫師接待制讓筆者感到舒適和放心,和公立醫院的先掛號后排隊看病的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據該醫院企劃部經理韓鋼女士介紹,北京瑪麗婦嬰醫院提倡“五個零”的醫療服務理念。“五個零”就是要達到“零差錯、零事故、零感染、零并發癥、零投訴”。在韓鋼看來,醫療機構出現醫療事故的幾率小之又小,但對任何一個婦、嬰患者來說,一旦出現醫療事故,那就是100%的損失。
在美中宜和婦兒醫院里,“讓看病也成為一種享受”的理念讓許多婦、兒患者即使生病,也感到由衷親切。在一個個獨立的診室里,醫生會耐心地與婦女和兒童溝通講解,使用電腦中準備的標準化圖例為病人講解病情。同樣是一家醫院,美中宜和婦兒醫院沒有公立醫院設在顯眼處的藥房,沒有醫院特有的消毒水味道,也沒有懸掛“男賓止步”的警示牌。坐在醫院寬大的沙發里,耳邊飄蕩著輕柔的背景音樂,走廊兩側墻上掛滿了各種類型的油畫,孩子們喜歡的小恐龍成為貼在墻上的身高尺,病房里的治療用品都隱藏在家具里,有些病房甚至還設有家庭式的小廚房。
在北京最早的外資醫院—和睦家醫院里,所有的病房都設計為無障礙式,沒有一個門坎兒,非常方便坐輪椅的病人進出。在該醫院最著名的科室—產科病房,更是體貼到家,每個病房都是家庭式設計,產婦從入院、待產到正常地生產,都在這一間病房里,在家人的陪伴下進行。每個嬰兒出生后,媽媽會收到醫院送來的鮮花,寶寶出生的消息會出現在產科的公告板上。
當然,外資婦嬰醫院提供周到、細致地的服務是有條件的。不過,他們對患者的服務態度和意識,卻值得我們許多公立醫院的婦科和兒科專業人士思考和借鑒。
有多少市場可以瓜分
開始的時候,京城中外合資、合作的婦嬰醫療機構的服務對象還都鎖定在京城數萬外籍婦女和兒童身上。不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衛生政策的轉變,這些外資婦嬰醫療機構喜出望外地發現,不經意的,他們也逐漸瓜分了中國國營醫院婦嬰醫療機構許多高端的醫療市場。
據和睦家北京醫院市場部相關人士介紹,前幾年,到和睦家醫院就醫者中70%的是外國人,30%的華人就醫者中大多數也是香港或臺灣等地人士,本地就醫者鳳毛麟角。不過,這幾年,到該醫院就醫的本地人也越來越多了。該醫院發言人莉莉·孫介紹說:“中國病人的比例在穩步上升,現在到醫院就醫的患者中國本地人占14%,尤其是產科和婦科,增長速度更快。雖然到和睦家北京醫院產科、婦科花的費用是中國國營醫院婦嬰醫療部門的10倍,但中國的中產階層完全可以接受這個價格。”
美中宜和婦兒醫院現在也一樣,如今,在該醫院生一個孩子只需要不到3萬元,這讓許多習慣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中國本地孕婦免去了外資醫院高不可攀的遺憾。
在過去,中國新型富裕起來的白領女性群體和女私營企業主往往是公立醫院婦嬰醫療機構特需醫療服務的主流,這個群體也是公立醫院最優良的醫療資源,不過,隨著國家醫療政策的轉變,這部分群體也漸漸地流向外資婦嬰醫院了。
在2006年的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高強指出,要清理和規范公立醫院開辦的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和內容,對公立醫院開辦特需醫療服務要實行必要的調控和干預。這意味著政府今后將不再鼓勵公立醫院開辦高端的、大型的醫院,這也給大型、高檔地外資醫院特別是婦嬰醫院進入中國提供了極好地政策土壤。
隨著我國國民知識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很多人都意識到,婦、嬰的健康和保健對家庭和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進行婦嬰健康治療和保健服務時,由于婦、嬰這兩個群體的特殊性,它需要更私密的空間和更全面、準確的醫療服務,也就是說需要更好的特需醫療服務。既然,公立醫院發展婦、兒童特色醫療服務將受到國家衛生政策的限制,這一塊的市場慢慢地讓外資婦嬰醫院瓜分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