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余年前的2001年根據收集到的14個省的CT裝機數據對中國CT市場做了統計分析,并按照床位在100及以上的醫院才能裝備CT的標準預測中國CT的極限容量是8000臺(2000年100張級以上床位的醫院數為7548家)。但近期看到有關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我國CT裝機總量已經達到11242臺,遠遠超出了筆者當年預測的極限值,超出數量竟多達3100多臺,這不免讓筆者想探究其中的緣由。經過分析,筆者認為是2009年啟動的“新醫改”引爆了CT市場,“新醫改”是推動CT市場高速增長,使現在的CT裝機量大大超出早期預測的主要原因。
2001年CT裝機總量還僅有4760臺,2005年的裝機量也不過約有7400臺,而自2009年“新醫改”啟動以來,光2009年和2010年兩年CT裝機總量就凈增了2133臺,CT的年銷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啟動當年便較上一年增長了10.5%,啟動的第二年2010年更是較上一年2009年增長了28.4%,足見“新醫改”對CT市場增長的推動力之巨大。
那么“新醫改”為什么會對CT市場有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呢?
筆者認為,“新醫改”實施4年來,實施的與CT市場密切相關的新政主要有:第一,擴大了醫保和新農合覆蓋范圍并提高了醫療保障水平;第二,對基層醫療機構給予直接的資金扶持,助其改善硬件設施;第三,鼓勵民營醫院的發展,使其數量明顯增加。正是這三大新政推動了CT市場的高速增長。
醫保、新農合的實施,大大釋放了醫療需求,推高了CT的市場需求
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底,城鄉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到12.6億人。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37億人和1.95億人。新農合制度實現全面覆蓋,參合率達到96%,人均籌資水平從“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156元(衛生部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新農合覆蓋率超95%,人均籌資已達290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近幾年醫保和新農合的實施,使得醫療保障的覆蓋面更廣了,保障水平也更高了,這無疑會大大釋放百姓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強勁的醫療服務需求會直接拉動臨床檢查的需求,從而帶動醫院對檢查設備的需求,同時使得醫院的收入大幅增長。
近年來,大醫院的日CT掃描人數不斷攀升,有的已經達到日均800人,其原來的CT數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臨床檢查量的需求,不得不不斷增添新CT,有的大醫院的CT裝機量甚至已經達到8、9臺。目前,縣醫院的日CT掃描人數一般也已達到50-80人,有的已經達到120人,原有的單層CT或雙層CT的效率也已不能滿足需求,必須更換掃描效率更高的CT,如16層、64層等CT。臨床檢查數量的猛增,肯定會導致對臨床檢查設備如CT需求的大幅增加。
近幾年,醫院年收入的大躍進也讓我們驚嘆不已,大醫院的年收入由過去的幾億,提高到現在的十幾億、二十多億、三十多億,縣醫院由原來的小幾千萬提高到現在的一個億、兩個億,以某一縣醫院為例,其2009年的年收入還只有3600萬元,而到了2012年,其年收入就已經達到1億元了。“新醫改”后,醫院的年收入大幅提升,每年都在20%以上,2010年更是增長了78%,可謂突飛猛進。醫院收入的快速增長,不僅增強了醫院增添、更換CT的愿望,也為增添、更新CT創造了條件。于是我們看到大醫院在不斷增加CT,縣醫院加快了CT更新換代的步伐,CT的使用周期由原來的10-15年已經縮短到現在的7-12年。
總之,無論是新增還是加快更新,都會大幅增加CT的市場需求。
國家大量投資直接帶動了CT市場的高速增長年
“新醫改”方案推出后,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中央已累計安排專項資金603.7億元支持近5萬個醫療衛生機構項目建設(數據顯示,2012年,中央財政共投入243億元用于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縣中心醫院、縣中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完善其服務能力。目前,全國2,200所縣中心醫院已經基本實現達到二甲醫院標準的目標。全國1,960所中醫院獲得了200萬元的投資(其中的146所市級中醫院,每家獲得投資400萬元)。國家的大量投資主要用于醫療設備的填平補齊。經過40年的臨床應用,CT的臨床價值已經被廣泛認可,CT已經成為臨床診斷必不可少的“常規”設備,填平補齊首先考慮的“大件”就是CT,即CT市場是直接獲益者。對于縣中心醫院而言,雖然國家的投資對其購買CT尚顯不足,但畢竟可以助其完成CT更新,對于中醫院來說,國家的投入已經可以讓其買得起一臺雙層CT了。
醫院數量和床位數的增加,加大了CT的市場需求
“新醫改”后的第三年2011年較“新醫改”前的2008年醫院的數量和床位數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醫院數量增加了2200多家,在鼓勵發展民營醫療機構政策的推動下,民營醫院更是增加了3000多家,床位數增加了80多萬張。醫院數量和床位數的增加,自然會加大CT的市場需求。
筆者十余年前將醫療機構配置CT的門檻定位在床位100張及以上的醫院(現今《浙江省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中CT配置的基本要求仍然如此)?!靶箩t改”后的第三年2011年較“新醫改”前的2008年100張及以上床位的醫院的數量增加了850多家,按上述配置門檻,因此增加的CT需求就應該有850多臺。
顯然,上述CT配置門檻已經過時了,過高了,畢竟時過境遷了,“新醫改”實施了。2010年100張及以上的醫院數為8524,如果繼續按原來的門檻計算,2010年CT的裝機量只能在8500臺左右,但實際上卻達到了11242臺,是100張及以上床位醫院數的1.3倍,說明100張床以下的醫院已有大量裝機,裝機數量達2700多臺。
按照醫院級別來分析,假設三甲醫院平均裝備3臺CT,其他醫院裝備1臺CT,CT裝備到一甲級醫院,不同級別醫院數量按衛生部統計的2010年的醫院級別數量計算,則2010年CT的裝機量應該是11600臺,與有關統計報告給出的數據11242臺十分接近,因此完全可以說,CT不僅已經裝備到了一甲級醫院,而且該級別醫院CT裝備已經接近全部完成,這一點從實際CT裝機客戶也能得到證實。
更加豐富寬松的融資方式,助力“新醫改”推動CT市場增長
近年來,很多醫院都在負債發展,醫院收入雖然增加了,但在醫院大興土木、大量采購醫療設備的今天,錢永遠不夠用,因此醫院在購買CT等大型醫療設備時很多是用分期付款、融資租賃等方式完成的,這些豐富多樣的融資方式使得暫時無力一次性付款購買CT等大型醫療設備的醫院可以通過上述融資方式提前用上設備、用上更先進的設備,醫院可以邊發展邊還款,即所謂的“借雞生蛋”?,F在融資租賃公司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他們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融資門檻越來越低,有的年收入較低的民營醫院也能做融資租賃,零首付的融資條件也是司空見慣,分期付款的條件也日益寬松。日益豐富且條件寬松的融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新醫改”背景下CT等大型醫療設備市場增長的助長劑。
“新醫改”能否繼續推動CT市場的快速增長?
根據衛生部公布的2013年醫改路線圖,2013年,新農合實際報銷比力爭比2012年的50%左右提高5個百分點,全國人均籌資要達到340元左右,其中各級政府補助增加到人均280元,參合率保持在95%以上,由此可以推測,隨著醫療保障水平的持續提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仍將持續增長,各級醫療機構對CT仍將保持較為旺盛的需求。
市場是由增量市場和更新換代市場組成的,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這兩個市場未來幾年的發展狀況。
增量市場包括空白增量市場和規模擴張帶來的增量市場。因為“新醫改”實施4年來,縣及縣以上醫院、縣中醫院經過填平補齊,CT已經基本裝備完畢,這個層面的醫院基本不存在空白增量市場,未來的空白增量市場只能是較大的鄉鎮衛生院和新建的民營醫院的市場。
我們先看鄉鎮衛生院的潛在市場。根據《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將繼續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到2015年,基本實現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提高鄉衛生機構設備配備水平。目前僅有發達地區的較大規模的鄉鎮衛生院配備了CT,相信,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鄉鎮衛生院也會有較大的發展,更多的鄉鎮衛生院能夠配備CT,這一定會帶來CT市場的增量。按照衛生部2010年的數據,50-99張床的鄉鎮衛生院數量為4637家,按照2008-2011年鄉鎮衛生院床位數的復合增長率6.6%計算,最長需要11年,其床位數將全部達到100張級以上,按照CT裝機量是床位數為100張及以上醫院數量的1.3倍計算,未來11年鄉鎮衛生院將配置6000多臺CT,平均每年的數量約為550臺,這550臺即是鄉鎮衛生院帶來的CT市場增量。從現有的CT機型看,鄉鎮衛生院配置的CT也只能是中低端CT,如雙層和16層CT。
我們再看看民營醫院的潛在市常根據衛生部公布的2013年醫改路線圖,衛生部將繼續鼓勵民營醫院的發展,實現每年民營醫療機構床位數占比增加2-3個百分點,到2015年占20%以上的目標。如果均以2011年衛生部的統計數據為依據進行粗略計算(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民營醫院床位數的平均數約為55張,且民營醫院的增長更多的表現在醫院數量上,而在醫院規模上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到2015年民營醫院的數量要達到約14700家,較2011年要增加約6300家,按3年計算,每年約平均增加2100家,按照衛生部2010年數據,民營醫院床位數在100及以上的醫院所占的比例約為12%,如果按照CT裝機量是床位數為100張及以上醫院數量的1.3倍計算,則每年可以帶來約330臺CT的增量。當然,由于民營醫院資金實力有一定的局限,一般采購的CT與鄉鎮衛生院相似,同樣為中低端產品。
《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遏制公立醫院盲目擴張,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4張的,原則上不再擴大公立醫院規模。假設目前公立醫院高速擴張的勢頭能夠得到遏制,則因其擴張帶來的CT的增量將不會太大,可以忽略不計,當然,如果遏制的效果不理想,則該增量是不能忽略的。
更新換代市場主要集中在縣以上醫院、縣醫院及縣中醫院,近幾年,這些醫院的CT從原來的二手CT、單層、雙層、16層,更新換代為現在的16層、64層、128層,甚至256層。按照使用8年開始更新來計算,本輪更新換代應該是2004年及以前的CT,按照有關統計報告給出的數據,2004年及以前的裝機量約占總裝機量的54.4%,即約為6100臺,假設本輪更新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60%,余下的40%即2440臺估計在未來的三年內完成,則每年約有800臺更新換代的銷量。
據以上粗略的估算,未來三年每年CT的銷量約為1680臺左右,其中中低端產品(總量凈增的量)約880臺,中高端(更新換代的量)約800臺,占比分別為52%和48%。
根據上述推算,未來三年CT的年均銷量較2012年的銷量增長約5%,而總裝機量則以每年約880臺的速度增長,增長率約為7.8%。“新醫改”仍將繼續推動CT市場的穩步增長。
“新醫改”給國產CT廠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目前CT的市場規模以2010年的銷量并按分銷價進行估算,中國CT的年市場規模是40億元左右,國產品牌CT可能達到的規模約7億元,按銷售額計算的占比為17.5%左右,估算CT達到飽和的時間及極限保有量當醫療保障水平難以進一步提高,民營醫院床位數量占比接近50%,醫療機構數量和床位數增長趨緩時,CT的裝機量即達到飽和,之后的CT市場將以更新換代市場為主。
按照2011年的數據,民營醫院床位數占比達到50%時民營醫院的床位數也需達到324萬張(假設公立醫院的床位數不變,事實上會有增加),參照上邊的分析,仍然按照每家民營醫院的床位平均為55張計算,則還需增加5.9萬家民營醫院,如果仍按照民營醫院每年增加2100家計算,則還需約28年時間,也就說,中國CT達到飽和的時間還需要近30年。
若仍按照上述估算方法,增加的這些民營醫院還至少需要增加9200臺CT,若仍按鄉鎮衛生院每年增加550臺需求計算,30年鄉鎮衛生院需要凈增加16500臺CT,則未來30年CT凈增量約為26000臺,屆時中國CT總裝機量將達到約37000臺,即未來30年CT的極限保有量約是37000臺。
如果參照2006年日本每百萬人口CT擁有量為98臺計算,中國CT的裝機量至少應該在130000臺,較上述估算高出近100000臺。
當然,以上的極限保有量僅僅是非常概略地估算的結果,只能看做是行業中長期發展的一種趨勢,實際情況會受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正像筆者十余年前不能預測會有“新醫改”的政策實施,并給行業帶來重大影響一樣。
國產品牌CT的機遇
根據上述分析,僅就目前而言,國產品牌按銷售額計算就應該擁有17%多的市場份額空間,何況按照上述估算,中國CT市場仍會有近30年、凈增量約26000臺的增長空間,其中50%多的增量是中低端產品,而中低端產品恰恰是國產品牌所覆蓋的產品范圍,因此可以說,國產品牌不僅現在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空間,且有較大上升空間。
衛生部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必須確立一批有利于民族健康產業的重大專項,衛生部計劃設立210個項目基金,其中10個項目用于資助大型醫用設備研制,每個項目3億元左右。另外,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正聯手研究制定加快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產業和技術改造專項”,整個專項扶持資金為15億元,其中明確提出促進醫療器械領域新產品產業化和新技術應用,重點支持對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的醫療設備等。從以上的規劃中足以看出,國家對于國產大型醫療設備扶持的決心之大、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國產CT必將受益匪淺。
正是看到了現有的市場空間、未來的發展空間及國家對于大型醫療設備的扶持政策,國內很多企業都想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都躍躍欲試正在或準備進入CT市場,據說聯影、TCL、邁瑞、鑫高益等公司就位列其中。
進入門檻很高,絕對需要很強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不僅研發、生產需要大量資金,而且市場推廣和銷售也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進入CT市場一定要有長期投資的思想準備,由于技術復雜,且必須有系列產品才能有更多的市場機會,因此產品的研發周期不會很短,由于目前市場品牌集中度較高(進口品牌GE、西門子、飛利浦、東芝,國產品牌東軟),市場分割趨于穩定,新品牌切入、建立的周期也會比較長。新進入者一定要有充分的資金和思想準備。
國產品牌CT面臨的挑戰
(1)技術跟蹤會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由于起步較晚,實力較弱,國產品牌CT一直以來都是技術的跟隨者。在高端方向,CT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掃描速度進一步提高,甚至達到0.2秒/圈,機械旋轉方式提高速度是有極限的,將來只能通過電子束CT的掃描方式來提高掃描速度;探測器進一步加寬,提高動態性能,最終變成動態平板探測器。機械方式提高掃描速度,國產品牌受到國內的機械加工水平的限制,電子束CT的技術目前僅有GE有,國產品牌肯定沒有。國產品牌CT的固體探測器一直以來都是外購的,即國產品牌沒有固體探測器的技術,更談不上平板CT探測器技術了。除此之外,大熱容量CT球管、大功率高壓發生器等技術,國產品牌也不掌握,因此,國產品牌在高端CT發展方向上,其技術跟蹤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2)中低端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雖然中低端市場未來的市場潛力較大,但市場競爭會日趨白熱化。進口品牌廠商正是看到了中低端市場的較大潛力,才紛紛調整戰略,不遺余力地加大中低端市場的營銷力度,搶占中低端市場的。GE從來都是市場的先知先覺并率先行動者,面對中低端市場的誘人蛋糕,GE一方面快速調整中低端的產品線以適應中低端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成立專門的營銷隊伍覆蓋中低端市場,西門子、飛利浦也不甘屈居人后,紛紛效仿,一時間,中低端市場狼煙四起,國產品牌的客戶層面在進口品牌無情地擠壓下,被向更低端壓縮,一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民營醫院的比例大幅上升(去年東軟推出64層CT后,這種局面有所改觀),而且不得不更多地使用分期付款等所謂的靈活的銷售方式去競爭,雖然銷量有較大提升,但質量并不盡如人意,利潤率、現金流等都受到影響,回款風險也較大,質和量一直以來都是國產品牌需要努力平衡的問題。
雖然融資租賃已經被醫院廣泛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廠家的現金流的壓力,但由于國產品牌的客戶層面偏低,很多不滿足融資租賃的門檻要求,盡管門檻已經越來越低,因此國產品牌就只能通過企業自己給客戶進行分期付款來實現銷售,換言之,國產品牌還沒有借上融資租賃的力。
另外,中低端市場的充分競爭,勢必引起價格的降低,而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卻在上升,國產品牌的利潤空間被壓縮。
目前國產品牌主要是東軟,未來肯定會再有幾家國產CT出現,因為新的國產品牌的產品肯定仍會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場,且由于品牌等方面的劣勢,一定會使用更加靈活的銷售手段,相信屆時中低端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慘烈。
未來可能對CT市場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
“新醫改”剛剛發布之初,筆者曾經認為“新醫改”對大型醫療設備市場是“利空”,現在回過頭來看,筆者的認識確實有失偏頗,之所以出現原來的認識與現在的現實的巨大反差,原因是,一方面,筆者對醫保、新農合對醫療需求的釋放作用及國家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力度認識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筆者認為的“新醫改”中對大型醫療設備市場產生負面影響的政策至今尚未落實到位,如“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準和貸款行為”,“規范公立醫療機構收費項目和標準,研究探索按病種收費等收費方式改革”,“建立醫用設備儀器價格監測、檢查治療服務成本監審及其價格定期調整制度,適當降低大型設備檢查價格”等等。如果上述政策落實到位,則肯定會抑制大型醫療設備市場的需求。但事實是,目前,醫院購買大型醫療設備的資金主要依靠醫院自籌,尤其是購買價值較高的設備,政府的投資明顯不足,只能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由于資金是醫院自籌,衛生主管部門對于大型醫療設備采購的控制就顯得蒼白無力。公立醫院近幾年擴張速度非常之快,資產負債率明顯提高,可見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還是一句空話。按病種收費還在探索中,尚未全面推開,影響有限。大型設備的檢查價格確實有所下降,但由于仍有較大利潤空間,醫院為保證收入,大檢查處方、重復檢查屢見不鮮。
可見,政策落實的次序和力度,都會對相關市場產生影響,有關人員不僅需要研究政策本身,更需要密切關注政策落實的次序和力度,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市場。
《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仍有與上述相似的、不利于CT市場的政策,需要業內人士根據其落實的次序和力度來判斷市場趨勢,早做預案,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要遏制公立醫院盲目擴張,未來,將著力控制大型公立醫院單體規模擴張”,該政策若能落實到位,一定會減少中高端CT的需求。
“全面推進支付方式改革,結合基金收支預算管理和疾病臨床路徑管理,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推行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總額預付等多種支付方式”,由于費用的限制,大檢查處方、重復檢查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CT檢查的需求將會下降,同樣會減少CT的市場需求。
“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推進管辦分開”。公立醫院改革是“新醫改”的重點和難點,其中重要的一項改革就是推行“管辦分離”,即成立專門的醫院管理機構,建立理事會下的法人治理結構對醫院進行管理。此時對醫院的考核將是多維度的,醫院的收入水平只是考核項目中的一個指標,對院長不會再像現在這樣產生較大的壓力,這樣就可以減少醫院“創收”的沖動,自然可以降低CT等大型設備的檢查頻度,降低CT的市場需求。
一個區域成立了專門的醫院管理機構,就有條件實施多年來一直在喊,但一直未能實現的“集中采購”。如果實施“集中采購”,則廠家的營銷模式、營銷隊伍、價格策略等都需要進行調整,“集中采購”力度越大,對廠家的影響就越大,而且對較弱的品牌影響最大。“集中采購”后,大型醫療設備的價格會下降。目前總后的集中采購招標的價格就遠低于市場價格,總后CT的集中采購招標也從來沒有看到國產品牌中標的情況。
實行“管辦分離”、“集中采購”后的院長的權利,包括采購大型設備的權利會受到一定的制約,不會像現在這樣完全由院長一個人決策,此時院長采購大型設備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進一步落實價格、大型設備配置等方面政策”。如果進一步降低CT的檢查價格,甚至達到CT檢查無利可圖的地步,則勢必影響醫院采購CT的積極性。如果真能嚴格實施階梯配置規定,則中高端CT的需求會得到抑制。現在已經有個別的縣醫院采購價值2500多萬元的256層CT了,這顯然是資源的極大浪費,256層CT的優勢是心臟檢查,多數縣醫院的醫生可能連其英文操作界面還不能完全弄懂,怎么能指望其做好復雜的心臟檢查呢?退一步講,即使能檢查,縣醫院也做不了心臟治療,患者還得轉診去大醫院。
“禁止公立醫院舉債建設”。目前,公立醫院都在舉債發展,有的醫院的負債率高得驚人。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衛生部和銀監會于2012年10月下發了《關于嚴格限制縣級公立醫院舉借新債的緊急通知》,該通知要求銀行金融機構不得再向縣級公立醫院發新債。如果此舉能夠得到貫徹落實,尤其是該政策也同時適用于融資租賃公司,則對CT市場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沒有了資金支持,也會遏制盲目購買高端CT。
綜上所述,“新醫改”引爆了CT市場,使其快速增長,并將繼續推動其發展?!靶箩t改”為國產品牌創造了良好的發展和進入機遇,機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