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山醫院、兒科醫院和國際微創心胸外科學會(ISMICS)共同舉辦的第四屆上海國際微創心血管外科論壇(SISMICS 2013)在中山醫院五號樓六樓大會議室召開。血管外科專家、中山醫院院長王玉琦教授,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胡盛壽教授,心臟外科專家、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石應康教授和心臟外科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莊建教授擔任名譽主席,中山醫院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和ISMICS前任主席Randall K.Wolf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席,中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符偉國教授任執行主席。
SISMICS已成為國內微創心血管外科領域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年度盛會,為廣大心血管外科醫護人員提供了一個高規格、多視角、全方位、國際化的交流平臺。此次大會吸引了300余位國內專家、學者參加,為推廣成熟、有效、安全、規范的微創心血管外科技術提供了平臺。會議本著“引進國際最新技術、接軌世界先進水平”的宗旨,邀請30余位來自國內外的頂尖心血管外科專家就微創心臟瓣膜手術、微創冠心病手術、微創房顫手術、微創大血管手術以及微創先心病手術等方面進行討論和交流。大會還安排了微創動物實驗以及五臺微創心臟手術的現場直播,給與會代表提供全方位的學習和體驗機會。
進入21世紀,心血管疾病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全球每年約1.7億人因此病死亡。在我國,心血管病的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每5位成年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2011年中國城鄉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構成比中,心血管病死亡占總死亡原因的41%,居各種死因的首位。
微創心血管技術已成為心血管外科的發展趨勢。據介紹,傳統心臟手術需將胸骨正中切口,切口長達20-30厘米,創傷大,創面出血多,恢復慢,術后病人往往需住院一周以上,多數患者需使用輸血制品。微創手術在取得與傳統手術同樣效果的前提下,相較于傳統手術,病人無需鋸開胸骨,切口長度僅4-10厘米,甚至僅需幾個孔洞即可完成手術,手術時間也明顯縮短。大部分病人術后一兩天就可以下床活動,多數無需輸血,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縮短為4至5天,而且病人胸廓穩定性未遭到破壞,對今后上肢運動和體力活動并無影響。
擔任大會主席的王春生教授和符偉國教授強調,從“巨創”到“微創”最后到“無創”,將是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必然趨勢。隨著設備、技術、器械的不斷進步,最近一二十年來,發達國家“胸骨正中大切口”式的心血管大手術數量開始明顯萎縮,美國心臟外科手術中微創手術的比例目前已占30%以上。相比之下,以我國大陸2010年統計的心臟外科手術總量17萬余例為例,其中只有1%接受的是微創手術治療。
據介紹,以中山醫院為代表的國內一流微創心血管外科團隊,目前已能開展絕大部分這一領域的微創手術。其中,王春生教授領銜的心外科每年完成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修復手術近200例,“微創”率達100%;符偉國教授領銜的血管外科每年手術治療各類大血管疾病約1500例,其中90%也采用了“微創”方式,數量均居國內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