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麗
5年后的今天,宿遷當地政府終于不再沉默。在幾年來飽受 “賣光”的質疑后,江蘇宿遷首次有了對外界的正面回應。
2006年的2月18日,宿遷政府一改幾年來的低調,中共宿遷市委、宿遷市人民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醫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與5年前掀起改革浪潮的《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療衛生事業的意見》形成了延續。
新的《意見》中明確規定:要加快民營醫院自身的發展,同時營造民營醫院發展的良好環境,并且將民營醫院的發展納入區域衛生規劃,放開醫療機構準入,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體制改革。到2010年,民營醫療資產要占到全市資產總量的75%以上,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均可依法采取獨資、股份、聯辦、合作和中外合資等多種形式申辦民營醫院。
宿遷醫改的“賣光”歷程
其實人們關注宿遷醫改,是在宿遷醫改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的時候。
宿遷醫改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試點于2000年啟動,宿遷市下轄的沭陽縣以條件好、中、差各挑選一家鄉鎮衛生院(即沂濤、南關、青伊湖三個鄉鎮衛生院)進行試點。其方式是由院長持大股,內部職工平均持股。
第二階段從2001年開始,在這一階段全市的衛生院都進行了改制。也正是在此時,宿遷的醫改吸引了外界的廣泛關注。改制的方式分為三種:以凈資產轉讓,無形資產競拍;股份合作制;兼并托管。以沭陽縣為例,全縣48個鄉鎮衛生院中,拍賣23家,協議轉讓13家,兼并托管2家。拍賣是改制的首選方式。
第三階段始于2003年,被稱為“靠大靠外靠強”。此階段的典型例子是宿遷市人民醫院在2003年7月10日以7013萬元向金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轉讓70%股權。在我國,這是上市公司收購公立醫院的第一例。
與人們關注的諸如“菏澤醫改”、“杭州醫改”和“新鄉醫改”等不同,宿遷醫改最引起人們關注的焦點是宿遷醫改將全市鄉鎮以上的公立醫療機構全部進行改制。這種在一個區域內完全走市場化道路的醫改,讓政府徹底地從辦醫療的角色轉變成為管醫療的角色。
“賣光”與重建
提到宿遷醫療改革,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兩個字“賣光”。
記者了解到,宿遷醫改目前將全市135所鄉鎮以上的公立醫療機構中的134所進行拍賣,實行民有民營。“醫療服務領域包括基本醫療服務和非基本醫療服務兩部分,其中的基本醫療服務是公民應該廉價享受甚至免費得到的。將鄉鎮醫院全部民營化,很有可能剝奪公民享受最基本醫療服務的權利,降低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劉偉老師在談到宿遷“賣光式醫改”時說。
“醫療服務體系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存在“市場失靈”的問題,即市場機制的發揮受到了限制。因此,將醫療服務全部市場化是不合適的,醫療服務體系需要政府的介入及干預。” 衛生部醫政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無憂慮地提醒道,“醫療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機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其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但引入市場機制的同時,政府保駕護航的作用不能弱化。將醫療服務領域“全部賣光”,或選擇將醫療服務領域“部分賣光”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然而“賣光”并不是宿遷醫改的全部,宿遷醫改是“賣光”與“重建”的組合。自2000年宿遷施行醫療改革以來,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產權置換,將公立醫院私有化,同時將私有化公立醫院所得的資金興辦公共衛生。將宿遷醫療改革稱為“賣光式醫改”是僅僅關注了此醫改的前半個措施,而忽略了后半個措施。
宿遷市衛生局局長葛志健坦言:“大家都承認有這樣一個醫療市場,有市場存在的地方就應該用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為什么還要政府來辦?凡是有供求關系的,都可以運用市場經濟法則;凡是民營愿意辦的,政府就不要爭利。政府只負責抓沒有利益的事情就行了。公共衛生事業沒有民營愿意辦,就讓政府來辦;醫療事業有民營愿意辦,就讓給他們。把讓出來的錢投到公共衛生事業,有什么不好?”
“賣光”的是醫療服務體系,“重建”的是公共衛生體系,通過對衛生資源的存量進行轉移、對衛生資源的增量進行分配這樣的組合達到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
宿遷醫改的核心舉措是資產置換,通過拍賣的方式將公立醫院改造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個人獨資等多種類型的醫療機構。而拍賣所得近4億元資金,進入到宿遷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金專戶上。據宿遷醫改地有關負責人介紹,宿遷醫改實行政府全額出資辦公共衛生,在鄉鎮設立鄉鎮防保所,由政府主辦、履行公共衛生職能。
鄉鎮防保所的具體職能是從原鄉鎮衛生院中分離出來的,包括排除看病治療以外的疾病控制與預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與殘疾軍人康復指導等。具體做法是在全市111個鄉鎮設立防保所,在1400多個村配備專兼職防保員,明確防保人員經費按每人每年不低于6000元標準補助,并列入縣級財政預算,由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考核發放。
“私立醫院全打‘公益招牌’,看病費用降低了,醫院收入也上去了。” 宿遷市衛生局局長葛志健說道, “宿遷醫改五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宿遷醫改的成果確是可喜的,這些醫療改革實踐中的成果是宿遷繼續堅持醫改的最大動力。”
難以復制的“宿遷模式”
宿遷的醫改模式,至今沒有一個被完全復制的典型例證。當地的衛生行政官員向記者坦承,來學習參觀的很多,光是接待采訪的記者,一年就有近500人次。部分地方借鑒經驗、取得成功的也很多,但完全意義上的復制,沒有。
對改革成敗或成效的評價體系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這可能是讓推進改革者最頭痛的事情。
曲折的過程令宿遷的醫改推進者們至今難以忘記。也正因此,幾年來面對蜂擁而至的新聞媒體,當地采取的是極其保守的策略,基本上是只干不說。
5年后的今天,宿遷當地政府終于不再沉默。新的《意見》還規定,從2006年起,宿遷市財政每年安排激勵民營醫院發展專項經費,對市區投資3000萬元以上、縣級投資1000萬元以上、鄉鎮投資300萬元以上的民營醫院,最高按投資額千分之五進行獎勵,非營利性民營醫院的用地可申請劃撥使用,與公立醫院享受同樣的減免相關費用的政策。
或許專家們所說的“市場失靈”在宿遷短短5年的“市場化”醫改進程中還沒到爆發期。記者目前能看到的只是,過去公立醫院沉積的許多弊端,的確在這場“私有化”的進程中得到明顯根改善。
但至今,無論是宿遷方面或者是相關專家、官員,還沒人敢斷言宿遷醫改真的就能徹底根治中國普遍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正如宿遷衛生界一位人士所說,“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