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學者研究了口腔及口咽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的具有預測價值的生化指標。他們運用了免疫組化的方法分析了26項腫瘤標志的蛋白表達,包括細胞因子及細胞因子受體(如G-CSF;IL-10;G-CSF受體 [G-CSFR];及IL-12受體);血管生成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內皮細胞生長因子PD-ECGF和血管數量);細胞循環相關蛋白(p27, cyclin D1,和cyclin E);凋亡 相關因子(野生型p53, Bax, Bcl-2,細胞凋亡指數,Fas和Fas配體);腫瘤蛋白(c-fos和c-Myc);細胞表面蛋白(P-糖蛋白,多耐藥相關蛋白,nm23和CD40);細胞內蛋白(芳(香)烴受體核轉位體,芳(香)烴受體,和熱休克蛋白P27);DNA錯配修復基因(編碼人mutL同源基因1和人mutS同源基因)。共有58名患者被納入該項研究。結果發現低水平的PD-ECGF表達,血管減少及G-CSFR表達減少與臨床預后較好有關。單變量分析表明PD-ECGF的表達(odds, 4.19; P = .02),G-CSFR表達(odds, 4.10; P = .01),和血管數量(odds, 2.80; P = .04)有明顯的風險率。多因素分析法采用了6項指標,包括性別、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PD-ECGF表達、G-CSFR表達及血管數量,結果PD-ECGF陽性表達的患者的死亡的相對危險率最高(odds, 4.94; P = .01)。G-CSFR為獨立的一項預測因子 (odds, 3.29; P = .04)。這項研究結果表明PD-ECGF是一項最有效的預測口腔及口咽部鱗狀細胞癌的標志物,其次為G-CSFR的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