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的大小不是衡量瘤子是否容易破裂的最準確指標,而用瘤體長度與瘤頸寬度的比值(AR值)作為衡量破裂風險的指標更有意義,這對醫生和患者發現并預防腦出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上獲悉,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宋劍平等人的這一研究課題獲我國“十一五”課題基金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基金資助,2009年第11期《中華醫學雜志》報道了這一研究成果。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造成人腦出血死亡的重要因素,早期判定什么樣的瘤體容易破裂,是早期發現和預防的關鍵,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和生存質量。
為此,研究人員對2001年8月至2007年12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腦血管造影資料完整的473例顱內囊性動脈瘤患者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473例案例中,有426名患者腦動脈瘤破裂,破裂風險隨瘤體長度與瘤頸寬度的比值增高而增大,且該比值不受動脈瘤分布部位影響,是代表動脈瘤內血流動力學的良好指標。
國內外學者曾探討腦動脈瘤破裂因素,并逐漸發現瘤體內的血流動力學環境及其幾何特征與破裂密切相關。宋劍平等人研究指出,AR值考慮到瘤體大小和瘤頸因素,不受瘤體存在部位的影響,可以作為評估動脈瘤內血流動力學的獨立指標來預測動脈瘤的破裂風險。同時,有數據表明,長徑分別為7毫米和8毫米的腦動脈瘤,AR值有顯著差異,因此,宋劍平等人研究認為AR值比單純使用瘤體長度預測破裂風險更敏感。
同時,宋劍平等人指出,將在下一步研究中擴大樣本,逐步確定動脈瘤破裂的界定風險臨界值,從而最大限度減少瘤體突然破裂帶來的風險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