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切除術后,約12%左右的患者在3個月之后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腹部疼痛,對此現象,國內外醫學專家經過百年探索未果,故將其暫命名為“膽囊切除術綜合癥”。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導師魏經國教授經過14年潛心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解開了膽囊切除術后腹痛之謎,并應用這一理論成功地為150多名患者查明了病因,解除了痛苦。經檢索,國內外醫學文獻未見同類研究報道,為世界首創。
以魏經國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從1990年起,先后采用造影電影攝影與灌注式壓力測定聯合應用方法、細胞培養技術、免疫組化和蛋白電泳技術、激光共聚焦成像、電鏡及光鏡觀察方法,對人體膽管括約肌功能紊亂進行分析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膽囊切除術后,膽管括約肌功能紊亂誘發的解剖學基礎是膽管括約肌高壓段長度過長的觀點。他們研究認為,倘若一個人的膽管括約肌高壓段超過10毫米,那么他做了膽囊切除手術,其腹部疼痛的概率就會明顯增加。這是由于膽囊切除后,膽管環形括約肌攣縮,導致排膽動力作用降低,難以克服過長的括約肌高壓區段產生的排膽阻力,致使膽管擴張,膽汁排空時間延遲而出現腹痛。
研究人員還首次闡述了膽管括約肌具有精確分工的觀點,提出生理性排膽過程紊亂是引起膽囊淤膽、膽囊結石形成的始發動力因素;首次采用喂飼膽固醇的方法誘導成功膽管括約肌功能紊亂動物模型,并證實在膽囊膽固醇結石形成以前,膽固醇代謝紊亂損害了膽管括約肌舒張功能,并成為膽囊淤膽的始動因素;首次從超微結構改變證實膽管括約肌功能紊亂的組織學特征等。
該系列研究成果在《世界胃腸雜志》、《日本膽道雜志》等刊載后,在國際胃腸醫學界引起了極大反響。美國、比利時等國醫學專家紛紛來函索要資料,或邀請魏經國教授講學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