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部長高強針對醫療改革,平均兩天一個講話,甚至撰文表達自己強烈的醫改觀念
編者:之所以照錄高強部長這些日子以來的講話和文章,是因為億萬百姓期待著他在2006年能夠突破醫療改革的難題,讓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藥”!
王劍鋒是北京的一位普通市民,他因為車禍導致頸椎骨錯位,先后花去了十幾萬元醫 療費,但病情仍未得到改觀。當他聽到國家將建立一批平價醫院的時候,卻沒有表現出激動的心情。衛生部部長高強在近日的回應,破解了王劍鋒“不激動” 的原因。
高強說,我國優秀衛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大醫院。農村和城市社區缺乏高素質的衛生技術人才,群眾有病都希望到大醫院。大醫院的主要功能應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現在卻收治了大量常見病、一般病患者,既浪費了寶貴的衛生資源,又加劇了“看病難”、“看病貴”。
平價醫院能配備諸如大醫院的人才和設備嗎?如果不能,“看病難”和“看病貴”依舊是個待解之題。“除非把那些大醫院變成平價醫院!”王劍鋒躺在床上,有些激動,“誰不愿意到大醫院呢?專家教授都在那里!好的設備也都在那里!收費低的醫院能看好病嗎?”
一位曾在衛生系統做過調研的人士說,王劍鋒的這種心態代表了很多普通百姓。
那么衛生部推行的“平價醫院”政策在其積極的意義背后,是否是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良藥呢?
高強在這個問題上這樣說道,“‘看病難’,主要是到大醫院看病難。其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和社區衛生發展嚴重滯后,設備條件較差,服務水平不高,難以滿足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二是群眾對基層醫院缺乏信任,患一般病也到大醫院就診,優質醫療資源供不應求。‘看病貴’,主要是到大醫院看病貴。這既有醫療技術水平提高、大型先進醫療設備廣泛應用等合理因素,也有大處方、濫檢查、藥價過高、過度服務等不合理問題。”
公立醫院不應逐利
在1月7日召開的200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高強在講話中提出,要控制公立醫院特需服務,建立醫療救助基金,不許見死不救,同時要求各地建立平價醫院或平價病房。
高強說,各地市都應選擇部分公立綜合醫院,作為轉換運行機制的試點,建立平價醫院或平價病房,主要為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城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低保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及老人、兒童服務。對“平價醫院”實行預算式全額管理,收入上繳,支出由政府核撥。清理和規范公立醫院開辦的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和內容,對公立醫院開辦特需醫療服務要實行必要的調控和干預,用于特需醫療服務的病床數不得超過總床位數的10%,防止盲目擴大特需醫療服務規模,影響基本醫療服務供給。
公立醫院從事特需醫療服務取得的收入,除彌補醫療服務成本外,應建立醫療救助基金,用于解決弱勢人群的特殊困難。對于危重病人和需要救助的病人,要堅持先救治后結算的原則,絕不允許見死不救。屬于救助對象的,醫療費用通過民政部門救助經費解決;不屬于救助對象的,通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困難群眾醫療救助或社會捐助資金解決。
改革藥費過高現狀
“看病貴”也與藥價高息息相關。我國已連續17次降低部分藥品價格,但群眾卻反映受益不大。這背后是一個怎樣的原因呢?
高強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同類替代藥品太多。目前,一個同類藥品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產品。部分藥品降價后,很快就有未降價的同類藥品來替代。同時,“以藥養醫”的機制也誘導醫院和醫生開貴重藥。長期以來,我國實行醫療服務低收費政策,允許醫療機構銷售藥品時加成15%—20%作為補償。在計劃經濟時代,藥品品種少,價格由政府控制。這一機制對彌補醫院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藥品越來越多,價差越來越大,同類療效的藥品價差可達十幾倍。 “以藥養醫”機制的弊端就顯得日益突出。
如何克服這樣的難題呢?
一是加強法制建設,大力整頓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流通秩序,減少流通環節,打擊非法暴利;二是改革藥品定價機制,有效控制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的收益水平,使藥價回歸“理性”;三是改革“以藥養醫”機制,通過加大政府投入,調整醫療收費價格,完善補償機制,切斷藥品銷售與醫院收入的經濟聯系;四是遏制醫院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傾向,政府對醫院收支實施有效監管。只有這樣,才能引導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合理用藥,從源頭上抑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
廢除醫院“創收”機制是治本之策
實際上,公立醫院也存在著生存的問題,“創收”便成為這些醫院被默認的生存之道。目前,政府開辦的公立醫院數量很多,規模很大,財政投入又嚴重不足,許多公立醫療機構在依靠醫療服務“創收”維持運行和發展。
而據統計,公立醫院占醫院總數的96%。
高強說,靠醫療服務“創收”的機制,根源是醫療機構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公立醫院必須維持公益性質,必須注重維護群眾利益,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公立醫院靠醫療服務“創收”的機制應逐步改變。同時也應看到,我國財政收入水平還不高,政府不可能把醫療服務全都包下來。應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發展醫療事業,逐步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共同發展醫療事業的格局。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應逐步改變“創收”機制,規范收支管理,遏制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
那么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
別無他途,高強指出,主要是加大政府投入,規范醫療機構收支管理。最理想的辦法是實行收支兩條線。支出由政府有關部門核定,財政預算安排;收入上繳政府有關部門,切斷醫療服務收費與醫務人員收入的聯系。
今年的財政預算還沒有公布,“十一五規劃”中關于衛生事業的部分,第一句就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實際上,政府投入占的比例已經有所上升,2002年占15%,2003年上升到17%,2004年的統計結果還沒有出來,總的方向應該是不斷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
醫院不能市場化
目前,有學者認為,“看病難”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醫改過程中出現的醫院“市場化”趨勢,不同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關系從分工協作走向全面競爭,服務目標從追求公益為主轉變為全面追求經濟效益。
高強說,“我一直不同意‘市場化’的提法。衛生部的文件中也沒有出現過‘市場化’的字眼。醫療服務是福利性質的公益事業,衛生部早在1997年用文件的形式明確下來。醫療事業不能市場化,否則很難為群眾提供安全、廉價的醫療服務。
醫療監督機構在健全
在1月7日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高強還透露,衛生部決定,設立專門的醫療服務監督機構,會同各地建立對醫院的評價和巡查制度。
這一專門機構將重點巡查三級大型醫院,主要檢查醫院在規范服務收費、監督合理用藥、規范內部收入分配、提高服務質量、減少醫療糾紛、維護群眾利益等方面,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取得了什么實際效果,群眾和媒體有什么反映等等。對執行不力的醫療機構要通報批評,直至追究領導責任。
今年第一期《求是》雜志刊載衛生部部長高強的文章稱,“十一五”期間要健全衛生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規范醫療衛生服務行為。
高強在文中寫到,“十一五”期間,要加緊制訂《初級衛生保健法》、《艾滋病防治條例》、《血吸蟲病防治條例》、《護士管理條例》、《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修訂《食品衛生法》、《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同時,要加強對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方面的監管,保證醫療安全,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水平,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高強談到,政府的衛生工作職能主要體現在:
一是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降低重大傳染病發病率,有效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衡量政府衛生工作績效的重要指標。
二是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健全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整頓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產流通秩序,加強醫療機構運行管理,為群眾提供質優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同時,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制定鼓勵政策,創造寬松環境,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發展壯大醫療衛生資源。
三是加強衛生行業監管,按照屬地化原則,建立不分醫療衛生機構隸屬關系,由當地政府實施行業監管的機制,嚴格醫療資格準入,規范醫療秩序,強化醫療質量評價,打擊非法行醫和非法采供血行為,維護群眾經濟利益和就醫安全。加強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監管,糾正不正之風,減輕群眾負擔。
四是加大衛生投入,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應隨著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進一步加大對衛生事業投入的力度,優化衛生投入方向和結構,重點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政府對醫療機構的經費保障要與改革運行機制相結合,扭轉其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維護公益性質。加大醫療救助工作力度,關心貧困農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看病就醫,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中央政府應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衛生發展的轉移支付,加強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五是加強健康宣傳教育,提高衛生知識水平和健康意識,改善群眾生活工作環境,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