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營利性醫院的出現,為醫療產業注入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而其歷經數十載的發展,如今已步入夕陽產業的行列
美國的營利性醫院出現較早,市場廣泛,經營狀況良好,具備了許多分類管理的經驗。
在公共衛生領域,政府的正確舉措可以使公眾受益匪淺,美國的醫療衛生體系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恰當的例子。回顧以往,美國政府通過希爾勃頓法案,給醫院直接的資助,接著改進為 Medicare計劃和Medicaid計劃,即老年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計劃,提供以成本為基礎的補償制度;后來允許營利性醫院的發展,并納入Medicare和Medicaid的支付范圍,為美國醫療衛生市場的供方、需方和保險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對衛生籌資、價格制定和市場力量對比等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衛生籌資市場為例,哥倫比亞醫院連鎖組織(Columbia/HCA)將其利潤的95%重新投資到醫院的技術和設備中,該組織平均每張病床的投資比非營利性醫院高41個百分點。從1992年以來,由營利性醫院的股東自有資本再投入(Equity Investment )的金額達1000多億美元,政府和醫院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在激烈的價格競爭和Medicare的疾病診斷相關群(DRG)的嚴格控制下,美國的醫院根據自己不同的經營狀況,營利性醫院之間、非營利性醫院之間的合并和不同所有制醫院之間的互相轉化日益加速。
根據美國衛生和人類服務部、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衛生統計中心等機構提供的數字顯示,美國門、急診服務的基礎質量(如儀器設備、人員)逐年提高,門、急診服務提供能力有所提高,這與Medicare和Medicaid加強對住院服務利用的限制和商業醫療保險的支付范圍有關;同時,也與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和追求方便的醫療服務的觀念有關。
在1998年,美國門、急診總服務量達到了54548.1萬人次,其中營利性醫院提供的服務量占7.7%,美國全年住院病人總數為3376.6萬人,其中營利性醫院為397. 1萬人,占11.8%。從1975年以來,營利性醫院住院病人總數占全國的比例逐年上升,其平均住院日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98年為5. 1天(全國平均7. 2天)。可見,營利性醫院在美國的醫療衛生服務市場中占據了一定比例的市場份額,保持著適度的發展速度。
服務質量是營利性醫院在市場競爭中成敗的關鍵
在補償機制和稅收制度上處于下風的營利性醫院,要通過在醫療服務市場的競爭中取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其服務質量成為營利性醫院在市場競爭中成敗的關鍵。
醫療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有無機構向其購買醫療服務,關系到醫療保險公司是否支付就診病人的賬單,同時關系到該醫療機構是否能夠獲得較高的社會聲望和吸引到優秀的人才。
美國醫療保健組織評審聯合委員會(JCAHO)通過對質量的嚴格評審,向公眾推薦質量優良的醫院,在以Columbia/HCA為首的營利性醫院中,有36%榜上有名,而其他類型的醫院只占8. 5 %。同時,HCIA/ Mercer's公司根據對醫院的醫療質量、效率和可持續性的綜合評估而排序確定的100家最好的醫院中,占全國醫療機構總數15%的營利性醫院有27所入選。此外,營利性醫院十分注重患者的滿意度。Gallup組織通過對住院病人的滿意度調查發現,營利性醫院的住院患者的滿意度高達94%,而其他類型醫院的平均水平為88% 。
營利性醫院不會利用提高價格的做法來追求更高利潤
公眾一直認為營利性醫院會比非營利性醫院開價更高,這也是營利性醫院受到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以日平均住院費用和按病例平均住院費用為例,自1995年以來,美國營利性醫院的這些指標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以更加緩慢的速度增長。這一現象引起衛生經濟學家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許多研究結果表明,醫院是否會對其服務制定更高的價格,不在于其性質是營利或非營利,而是根據醫院的市場份額和市場控制力決定的,當其在市場中處于優勢或有一定的壟斷能力時,它便會制定較高的價格。
美國的營利性醫院不會利用提高價格的做法來追求更高利潤。首先,醫療保險機構和個人付費的消費者對醫療價格十分敏感;其次,是否可以取得較高的價格是由醫療價格的市場控制力決定的,而美國的反壟斷法不可能同意營利性醫院在某一地區的醫療服務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因此,營利性醫院會從客觀環境和自己的經營戰略考慮,不會采用提高價格的策略來獲得更高的利潤。適當的低價,也給同一地區的非營利性醫院很大的壓力,使得非營利性醫院不得不依靠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來與營利性醫院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使整個醫療衛生服務市場保持穩定的價格和不斷提高的效率。
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的爭議
對營利性醫院是否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及其到底該提供多少免費服務的問題,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些研究指出營利性醫院在提供免費服務時的消極態度,比如越來越多的貧困病人在被送到營利性醫院的急診室后,醫院往往只是穩定病人的病情后就把病人推出醫院,而不是進行全力搶救。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觀點,學者Cary Young的一項研究表明,非營利性醫院提供的免費醫療服務確實比營利性醫院的要多,但二者之間的差別很小。
由于政府豁免了非營利性醫院的稅收,因而非營利性醫院所提供的這部分免費服務仍然是用納稅人的錢來支付其費用的;而營利性醫院本身就是納稅人,如果再要求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提供同樣多的免費服務,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可以預見,除非政府或慈善機構對“免費服務”給予一定的補償,否則營利性醫院仍然會在免費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上采取比較消極應付的做法。
據專家預計,在美國,營利性醫院的機構數、床位數和人員數將不會再有非常顯著的增長,而是會以較低的速度發展。
在衛生籌資市場上,可以分成4類產業,分別是:新興型產業(Emerging Industries)、成長型產業(Growth Industries)、成熟型產業(Mature Industries)和夕陽型產業(Declining Industries)。營利性醫院經歷了數十載的發展,如今已經步入夕陽產業的行列,將不會再吸引到新的、大量的投資;并且美國的醫療服務提供目前尚處于過剩的狀況,醫院會通過自身內部結構的調整和服務模式的轉變來獲得更高的利潤,如減緩住院病床發展速度,加強門、急診服務的提供能力,增加更具個性化的服務,用同樣的人力、物力獲得更大的收益。
營利性醫院仍然會非常重視其服務質量,憑借其靈活的經營機制,更進一步吸引人才和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模式,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這一點也符合其“獲得更多利潤”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