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迪醫訊 > 醫改:而今邁步從頭越 |
醫改:而今邁步從頭越 【?2005-10-11 發布?】 美迪醫訊
旨在治理"看病難、看病貴"的改革使得"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愈加嚴重,這種與目標相違背的改革異化原因何在?是改革方案的失誤、改革價值觀的錯誤,還是改革方案貫徹不足?雄關漫道真如鐵,改革的道路總是曲折的,那么,下一步的路向又該怎么定呢? 1 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簡史 我國成型于20世紀50~60年代的醫療體制可分為兩個系統:以醫療合作制為基礎的農村衛生體制;以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為基礎的城鎮醫療衛生體制。在醫藥價格完全被控制、醫院公益性明顯的基礎上,這一體制保障了衛生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80年代,我國開始了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轉型,醫院廣泛參與其中:醫藥產銷的市場化;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成為詬病之一;因為醫療機構服務差、發展滯后、政府財政負擔重,引發了以醫療機構激勵機制改革為基礎的市場化;農村合作醫療也解體了。 90年代后期,國有企業改革進入"產權化"階段,醫療體制的基礎又一次被大動手術:以"分擔"為特征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誕生;"抓大放小"、"有所為有所不為"、"向改革要資金"等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思想被移植到了醫療體制改革之中。 2000年以后,城鎮醫療機構實行分類改革并推行基本醫療保險,農村以合作醫療制度為基礎的改革同時鋪開。 然而一系列的改革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在這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完成的課題報告中,提到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數字-- 國內截面數據:目前每年有接近50%的人應該到門診看病、30%的人應該住院,但他們卻因各種原因得不到救治;目前在城鎮地區,醫療保障(保險)制度所覆蓋的人群大約有1億左右,不足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半數,在農村地區,則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醫院;目前,城鎮衛生費用超過3/4。 國際橫向比較數據: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的評估排序中,中國政府支出39.4%的費用比例,列在第188位,在191個成員國中排倒數第四,而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衛生總費用的17.9%,但其公平性在全球排第43位。 縱向數據:原來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投入各占1/3,但現在政府預算衛生支出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22.8%下降為2001年的15.5%;同期社會衛生支出比重由38.4%下降為24%,而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重由38.8%上升為60.5%;2001年,三方支出分別為800億、1236億和3113億元。 由此,媒體聲討醫療體制改革思路的高潮到來了。 2 改革方案失敗的背后 在這場否定醫療體制改革的媒體行動中,有三個問題值得冷靜思考:結果的失敗是否意味著方案的失敗?制度設計是否真像報告中所說的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是否因為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正確的制度設計出現失敗? 實際上,關于醫改設計中的"主體"爭論從2003年"非典"后就非常熱鬧,簡單來說,其焦點在于: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否認者的理論基礎是,首先患者與醫生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而且談判力量明顯偏向醫生一方,供給方誘導消費現象嚴重;其次,醫療服務中部分產品是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主要指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原因在于其不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公共衛生很難杜絕吃"免費午餐"的人。 然而,有一點值得人們注意,從來都沒有出現過徹底的市場化支持者,政府公布的制度設計方案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以市場為主導"一詞。首先,當前改革的總體指導方針指出:"舉辦醫療機構要以國家、集體為主,其他社會力量和個人為補充"、"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的關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其次,鄉鎮衛生院的改革雖然開始于2000年"一賣了之"的江蘇宿遷模式,但是2001年5月出臺的《關于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卻指出:"農村衛生機構要以公有制為主導,鼓勵多種經濟成分衛生機構的發展。鄉鎮衛生院可以由政府和集體投資舉辦,也可以合作經營。"同時規定鄉鎮衛生院為非營利衛生機構;接下來在2002年10月19日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也沒有提出賣掉所有的衛生院,不僅如此,還要求一個鄉鎮原則上應保證至少有一所衛生院。最后,雖然在媒體的聲討中,《關于城鎮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成為提出市場化方案的替罪羊,然而我們仍然從中發現了這樣的字眼:"現有醫療機構性質的劃分應遵循如下原則:自愿選擇和政府核定相結合;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占主體和主導地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優化衛生資源配置。" 就醫院自身的激勵約束制度改革而言,倒是從80年代中期以來,包括1997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就已經明確了。實際上對于醫院內部的改革,連批評醫改不成功的專家也抱有認同的態度,并指出國外以政府為主導的醫療模式對于醫療機構的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并不排斥。 因而,我們需要探索的不是表象的醫療改革不成功,也不要去指責方案的價值觀念不正確,甚至也不應去否認醫療監督體系大方案的完善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不成功"的結果呢?通過對大量的案例研究,專家提出,改革方案無法貫徹、細化不足、遭到曲解是改革失敗的主要因素,而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首先,醫院資產地方化。在整體方案中,市場化為補充、政府主導、非營利醫療機構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健全的醫療機構體系的設想并沒有錯,但是醫療機構的資產是隸屬于各級行政機構的,而按照財權事權相統一的財政支出原則,地方政府成為當然的財政支出者,這就形成了對于醫院資產的去留、改革由各級地方政府說了算的格局。于是,雖然國家一級的改革方案給出了具體的財政投入要求,但是地方政府由于財政拮據,紛紛放棄了這塊通過市場化能帶來不少收益的資產,以完成其他更為重要的"社會穩定"任務。 其次,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系統化制度安排供給不足。公共衛生體系成了一些獨立機構的代名詞,包括血防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疾病控制機構等。而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卻漸漸被改革者淡忘,最初制度設計的時候,鄉鎮衛生院是這一職能不可替代的執行者,但是改革的實踐者忽略了這些,或者希望通過購買來實現公共衛生產品的供應。實踐證明,公共衛生服務很難市場化,因為監督、管理都跟不上,市場化的條件還不夠。城市里,精神病醫院是否屬于公共衛生體系?至少有大部分應該是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甩包袱,對這些醫院也進行了產權改革。再比如,公共衛生服務如何與一般衛生服務機構(包括營利性的和非營利性的)相互銜接的問題,2003年"非典"就暴露出少數醫療機構見利忘義的劣性,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在制度設計上還須改進,包括城市和農村兩個部分。 第三,醫院的激勵約束機制與提升醫藥價格相生。以醫療收入為中心的內部考核機制、以利潤為目標的醫院經營方針使得醫療費用大幅度上漲,與此相伴生的是"以藥養醫"制度,對于醫療檢測服務收費控制的制度呈真空狀態。 第四,對非營利醫療機構的資源配置沒有合理規劃。城市里,醫療資源配置過于向大醫院集中,包括醫生、醫療檢測設備、醫療服務項目等,形成了社區醫院冷冷清清、大醫院一些常規的醫療服務卻人滿為患的格局,這和患者在醫療消費方面存在的信任危機相關。研究發現,包括醫保制度、社區醫療服務資源配置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助長了這種人為的信任危機。農村的情況也差不多,由于設備、人力配置不足,鄉鎮衛生院連一些簡單的醫療問題都不能替患者解決好。最后,雙向轉診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一些地區大醫院包攬的心態還很突出。 第五,中央財政供給不足。中央財政在公共衛生事業、在落后地區的基本醫療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夠,中央財政從衛生事業的過度退出,加大了地方醫療水平的不均衡,無形中助長了地方醫療改革的畸形發展。 第六,監督體系實施起來難度頗大。市場經濟需要很好的監督,否則就容易走彎路,如今農村"兩網"建設、醫療價格監督、醫療服務質量監督等存在的問題不小,衛生監督的人員、機構、經費、機制和制度保障方面都存在缺陷。 第七,在藥價控制上,計劃經濟的思維還扎根較深。一方面,藥品生產、銷售企業怨聲載道;另一方面,患者又批評政策不力。 第八,醫療機構與參加醫保者合謀增加醫療費用的現象一直沒有杜絕。日前福建省曝出了在政府制定出醫藥費用零增長目標之后,門急診費用和住院費用上半年仍分別增長10%和20%以上的消息,這致使醫保基金難以招架,生怕虧了醫保的空。醫療機構與公費醫療者的合謀對補充醫療保險影響不大,但是對于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侵蝕是顯而易見的,這一歷史難題的重新上演對醫療體制改革效果的危害實在不小。 3 對未來醫改的建設性思考 但是,回過頭去看以前醫療服務作為公共產品供應的時代,醫院效率低下、醫療水平難以提高、公共醫療費用瘋漲、醫療保障覆蓋面小的低效醫療體制同樣迫切需要改革。因此,80年代開始的醫院內部改革取向并沒有錯,90年代開始的醫療產權制度改革,推動民營資本進入醫療行業也沒有錯。錯在產權改革的過度化、錯在醫療機構以收入和利潤為目標的制度、錯在財政支出的萎縮、錯在醫療資源配置的引導上。 總結上述分析,有專家提出,未來醫改方案應把握三個原則。首先,增加政府投入還需與良好的 本文關鍵字:
醫療體制
《美迪醫訊》歡迎您參與新聞投稿,業務咨詢: 美迪醫療網業務咨詢更多關于 醫療體制 的新聞
《上海醫療器械批發》產品推薦
|
合作支持:中華醫學會 | 中華醫院管理學會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家用護理器械商城 | 國藥勵展展覽有限責任公 | 醫學裝備協會 |
刊登廣告 | 友情鏈接 | 廣告代理商加盟 | 關于美迪 | 法律聲明 | 隱私保護 | 網站地圖 |
把美迪網放進收藏夾 把美迪醫療網介紹給我的朋友 給美迪醫療網留言
美迪醫療網廣告業務聯系:021-51601230 產品咨詢業務聯系:021-51601230 傳真:021-56532303 美迪醫療網業務咨詢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許可證:(滬)-經營性-2009-0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090029 滬ICP備14001091號-8 公安備案號 31010602000199 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 滬靜藥監械經營許20210003號 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憑證: 滬靜藥監械經營備20220042號 營業執照: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10108676284138X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書:(滬)-非經營性-2023-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