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的醫患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不和諧甚至是緊張;醫生和患者在交往中往往相互不信任及相互戒備。
醫患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爭議和矛盾?醫生和患者各有著什么樣的苦衷?從一些患者就醫時的不快經歷和專家據實稟告的醫院的隱情,人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醫患之爭的核心及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爭論一:有沒有必要讓患者進行大量的檢查?
患者的陳述:
家住黑龍江省肇州縣的李連軍雖然在哈爾濱治愈了自己的前列腺疾病,但卻滿腹怨言:“這年頭,沒錢真住不起醫院,太黑了!”去年年末,他因前列腺病加重,不得不從縣城趕到哈爾濱,在某腫瘤醫院進行前列腺增生切除手術。在近20天的住院治療中,他有近一半時間都在做檢查或等結果,最后花掉醫藥費1.15萬元。
李連軍出院時仔細查看了結算單,發現僅手術前的各種檢查費用就達2000多元;而他拿到的各種檢查的單子接起來有半米多長。他至今也不明白,為什么做一個前列腺切除手術,卻要把渾身上下檢查個遍?“最可氣的是,一通檢查下來,沒有人告訴我這些檢查與我的前列腺病有什么關系,很多單據從檢查室拿回來以后塞到床墊底下,直到出院也沒有醫生和護士看過。而我的疾病確診是靠切除病灶后做病理分析得出的結論。既然病理分析是最準確的,那其他檢查還有必要嗎?醫院不對患者說明,我們只能認為他們是在坑人、宰客!”
業內專家觀點: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李為民認為,重復檢查是一個普遍現象,這不是醫院決定的,而是法規決定的。我國法律規定,醫療官司中舉證方式要采取舉證倒置的形式。有不少醫療官司都是因為醫生少做了某項檢查而不得不對患者進行賠償。醫生害怕出事故,所以不得不讓患者去做檢查。
黑龍江省醫院道外分院副院長姜相錄認為,現在患者手術前所做檢查,有些是必須的,有些是可以不做的。醫生多給患者做檢查,有個人利益方面原因,如在有些醫院,醫生要求病人檢查可以得到數額不小的開單費。具體到手術上,還有風險方面原因。醫生都知道,檢查越多,做手術的安全系數越高;如果漏掉某項檢查,一旦手術時發生問題,患者和醫院都要追究醫生的責任,所以哪個醫生都不愿承擔這樣的風險。
爭論二:醫院的藥價為何高得離譜?
患者的陳述:
哈爾濱市民李剛至今為在醫院買到的高價藥耿耿于懷。他說,前不久,他感到自己腰腹部有隱隱的墜痛,于是來到哈爾濱市某著名大醫院,經B超檢查后被確診為慢性前列腺炎。一位男醫生給開了兩種中成藥:“還少膠囊”和“前列舒樂顆粒沖劑”。他還發現,在20分鐘時間里,醫生為同被確診為慢性前列腺炎的四五位患者開了同樣的兩種藥。
在醫院交費取了兩盒“還少膠囊”和五盒“前列舒樂顆粒沖劑”,李剛一共花了262元錢。從醫院大門走出,李剛走進了一街之隔的一家民營藥店,發現購買等量的完全一樣的這兩種藥,一共只需花208元。而當李剛又走了幾條街,來到一家大型連鎖藥店時,發現買這些藥的花費不過是153元。
李剛不明白,為什么同樣的藥品,在僅隔幾條馬路的醫院和藥店,價格竟能相差100余元?
業內專家觀點: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名譽院長王桂照認為,藥價不是醫院所能掌握的,整個藥品的定價都是國家相關部門宏觀調控的,醫院很難控制招標價的進價。藥品招標價本身嚴重虛高,醫院按此價購進藥品后,還要加15%的利潤;而其他藥店采購藥品的進價就低于招標價格,即使加價后的零售價格也比醫院低。
長期擔任醫藥代表的陳紅濤說,招標制理論上是將價格最低的藥品選入醫院,但事實上“最低”的藥價中早已包括了醫藥企業為投標花費的保證金、風險金、管理費、入圍費、專家評審費、藥品質量檢驗費、會務費、場租費、公關費等費用,這些成本最終都要轉嫁給患者。實際上,招標只是藥品進入醫院的一個門檻,對降低藥品價格的作用不大。由于醫院可以在所有的中標藥品中自行選購藥品,因此醫藥企業還必須在藥品中標后繼續“公關”,并已事先將所需的公關費用打入了藥價。舉例來說,一種招標價在100元左右的藥品,它的出廠價不會超出30元,否則無法運作。
爭論三:公立醫院為什么要盈利?
患者的陳述:
10多年前,常培安住了一次院,前不久,他又一次住院。比較兩次的住院經歷,他頗有感慨:“10多年前,那時雖然設備和條件比不上現在,但醫生和患者之間關系融洽,患者對醫生心存感激。現在醫療條件好了,醫生和患者之間卻變成了買賣關系,護士鋪床、量體溫、測血壓,主治醫生巡診等都成了收費項目,連床位前放把凳子也得收4元錢,此外還得交取暖費、電梯費等。
“醫生從事的都是救死扶傷的工作,本應該受到尊敬和愛戴,但既然成了買賣關系,醫院服務不好,患者當然可以告他們。當聽說有醫生被打、患者鬧醫院、在醫院停尸等事情時,我的直覺是患者肯定有理,這都是被醫院和醫生逼的。”
業內專家觀點:
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認為,醫院“算計”患者可能比較普遍,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其癥結在于我國的醫療體制存在弊端。“市場化”使得醫院的公益色彩明顯弱化;政府投入的嚴重不足,使醫院被迫“下海”。例如,政府每年給哈爾濱醫科大學四所附屬醫院的投入不足2000萬元,僅夠這些醫院一個月的人員工資,連水、電、暖的費用都不夠;向黑龍江省醫院投入300多萬元,而省醫院一個月職工的工資總額就超過了60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醫院不想辦法賺錢就無法生存下去,更留不住專家,也無法更新設備和改善就醫環境。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李為民說,公立醫院以公益性為主的前提是政府確保足夠的投入,確保醫院的各項正常開支。但目前我國政府在醫藥行業的投入在全世界排名倒數第四位,每年的投入遠遠低于GDP的增長速度。醫院要設法留住專家,要更新設備,還要不斷改善就醫環境,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政府不投入,醫院只能自謀出路,否則醫院無法生存。
哈爾濱工業大學公共部門經濟學研究專家梁雪峰認為,由于傳統思維和道義訴求,人們普遍認為“救死扶傷”是政府必須無條件承擔的責任。但即使是在最富裕的國家,政府都不可能包攬每一個重病患者的全部醫療費用。不過,醫療費用的高速增長并非完全合理。在目前藥品支出約占醫療費用總支出50%的情況下,要消除醫療市場的藥價虛高問題,解決醫患矛盾,政府有責任恢復部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并對醫療行為進行必要的監管。
爭論四:看病為什么越來越難、越來越貴?
患者的陳述:
家住黑龍江蘿北縣農村的李東明是從千里之外來到省城哈爾濱看病的。他說:“過去看病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頭疼腦熱的到鄉醫院就看了,稍微重些的病去縣醫院,省里的醫院幾乎就沒來過。現在可好,別說鄉醫院了,連縣醫院都沒有幾個正規大學畢業的醫生,為了看病,不管農村還是縣城的患者,跋山涉水的都往省城里趕,大醫院擁擠得不得了,看個病好像趕一場大集一樣。醫生的態度也不如以前,你剛說一兩句話他就給你開單子做檢查,你不走都不行,后面還有一大堆人在等著。這哪兒是看病,跟打仗似的!”
業內專家觀點: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名譽院長王桂照認為,目前我們實行的醫療體制改革實際上是走上了歧途,表現為省、縣、鄉三級醫療網絡被破壞,農民和一些困難群體看病難;投入不足和以藥養醫的體制,使醫院不得不追求利潤,謀求生存,造成群眾看病貴;缺乏監管的醫院市場化運作體系,使醫患關系變成了買賣關系,緊張程度史無前例。
他認為,政府應通過三種辦法矯正醫改歧途:首先,堅持政府主導與引入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加大對醫院的投入,恢復和增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其次,制定科學的區域衛生規劃,完善三級醫療網絡建設,構建以鄉鎮醫院和社區醫療為基礎的基層醫療網絡,并給予這些機構正規公立醫院的投入和政策,吸引人才到那里工作;最后,改革目前以藥養醫的體制,加強對藥價的監管,遏制藥價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