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研究目的是研究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的預后及其影響因素,前瞻性評價介入治療或藥物治療的效果。方法采用103例腦卒中或TIA合并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意向性分組,分為介入組與藥物治療組。前者40例擇期給予腦血管內支架置入術,后者63例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隨訪主要終點為發病2年時功能預后(mRS評定);次要終點為血管事件(發病1、2年或2年以上)的發生率。結果兩組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史、收縮壓、血脂、NIHSS、mR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隨訪2年時,Logistic回歸表明選擇介入治療是功能預后不良(mRS 3-6分)的獨立保護性因素(RR=0.13,P=0.001,95%CI 0.036-0.460)。在發病1年和2年時血管事件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介入組的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藥物組(1年時,介入組:藥物治療組=12.5%:42.9%,OR 0.19,95%CI 0.07-0.55,P=0.001;2年時,介入組:藥物治療組=17.5%:47.6%,OR 0.23,95%CI 0.09-0.60,P=0.002)。進一步隨訪(隨訪時間2年以上)發現,兩組血管事件發生的中位數時間分別為55個月和54個月,Kaplan-Meier分析結果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ox回歸提示選擇介入治療或藥物治療不是血管事件發生的獨立影響因素(RR=1.063,95%CI 0.40~2.83,P=0.900)。由此得出結論對于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介入治療較單純藥物治療能獲得較好的功能預后;介入治療能減少腦卒中或TIA發病后1年或2年時血管事件的發生;但是隨訪2年以上時,介入治療未能減少血管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