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建立病床使用的共用平臺和醫生能力展示的平臺,才能更好地促進服務和醫護質量的提高
文/ 王霞
2005年,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醫生跟著病人走”的運營創新管理模式顯示出強大績效的一年。在這一年里,骨科完成的各種手術首次突破4000臺大關,達到創紀錄的4020臺,幾乎占了全院全年外科手術量(44111臺)的十分之一。這個數據充分證明在骨科率先開展的“醫生跟著病人走”的醫療服務模式,的確是一項有效利用資源、促進學科發展、增強科室實力的有力舉措。
“我們已經給您安排好了,請您5天后來醫院辦理入院手續,住院三天內就可以為您做手術。”手里拿著骨科的住院通知單,老李頗為感慨。
老李是成都一家工廠的普通工人,剛過四十的他不幸得了腰椎間盤突出,最近這幾天更是疼得直不起腰,終于迫使一直猶豫的老李下定決心來醫院手術。來院時,老李心里犯著嘀咕,不知道啥時候才能輪到我住院!憑經驗,老李認為在華西醫院這樣的大醫院住院可不是件容易事。然而今天,老李得到的答案卻出人意料。
是什么讓老李認為的住院難變得如此容易呢?是華西醫院骨科從1999年開始啟動的一項名為“住院病人管理流程優化項目—醫生專業細分到病種、醫生跟著病人走的新模式”。提起推行這項改革的動力,宣傳部廖志林部長感慨地說:“近幾年來全國都在提倡‘病人選醫生’,但是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其效果;在操作層面也存在很大的難度。所以我們決定大膽嘗試‘醫生跟著病人走’病房管理模式。” 這一新的模式主要包含開放式床位管理和醫生專業細分到病種兩個方面。
開放式床位管理
談到床位管理,廖部長說起了目前國內通用的醫生床位“領地式”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一些病人多,住院困難的醫院,一些醫生床位非常緊張,但同時也存在其他醫生空床的現象。科室床位周轉率低、本來就有限的資源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得醫務人員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病人不滿意,醫生也有忙閑不均的情況,最終影響科室的發展。”廖部長說,“即使是現在,全國絕大多數醫院還是實行醫生‘領地式’的管床制,即每個醫療小組醫生負責管理大約5~15張床。有的醫生病人再多,他收的病人也只能住在自己所管轄的床位上,有的醫生患者不多,但是即使他管理的床位總是空著,別的醫生也不能占用他的床位。當然個別情況下有的醫生可以通融一下,借床位給別人,那也是憑私下交情。”
華西醫院骨科實施新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變這種領地式床位管理為開放式床位管理,讓醫生跟著病人走,而不是跟著床位走。骨科醫生在門診為病人看病,只要是適合住院的病人,醫生都可以為其開住院單。由于實行開放式床位管理,患者辦理完入院手續時,只要科室有空床,患者就可以入住。而且患者住院后由骨科護士長統一根據病種分類,只要是胸椎患者,就由胸椎專業組的醫生管理,不管他是住在哪個床位上,也不管是由哪位醫生收入院的。
實行開放式床位管理,對于習慣了領地式管理的醫生們來說,無異于打破鐵飯碗。所以在剛開始實施的時候,其難度可想而知。廖部長說:“一開始,醫生們誰也不想放棄自己的權力,情緒非常大。尤其是那些病人偏少的醫生,更是沒有積極性。”為配合這種模式推行,骨科的干部首先在科室強調服務觀念的轉變,努力使科室人員樹立新的服務意識。漸漸地,醫生們意識到,只有建立病床使用的共用平臺和醫生能力展示的平臺,才能更好地促進服務和醫護質量的提高。因而也就能夠主動放棄原來的固定床位,轉而去適應新的開放式床位管理方式。
專業細分到病種
為了使“醫生跟著病人走”模式能夠有效推行,把醫生專業細分到病種就顯得非常重要。如原來的脊柱外科現在劃分為頸椎、胸椎、腰椎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由一組醫生專門負責。廖部長說,實施“醫生跟著病人走”最大的難點還在于醫生亞專業的細分。
首先要選擇亞專業種類。骨科亞專業種類和模式的確定是涉及到每個亞專業今后能否良好和平行發展的重要一環。華西醫院骨科對近3年每個單病種的病員數、手術量進行了精確統計和分析,結合現有醫師人數、年資、職稱情況、床位數及各病種的手術難易程度、好轉治愈率、預后等多種因素,反復討論醞釀,并舉辦數次全科會議,通過會上表決及會下分別征求意見等舉措,全科意見達到了高度統一,最后確定為脊柱外科、上肢創傷和手顯微外科、下肢創傷、骨腫瘤外科、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等若干亞專業,并由各專業醫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細分到病種。
其次是個人亞專業的選擇與劃分。華西醫院骨科首先召開了科室管理小組會,在領導小組內部統一了意見,決定對于人員的安排分階段循序推進,并制定了“模式討論充分民主、專業選擇公平公正、科室領導帶頭吃虧、經濟收入統一管理,按基本+績效+傾斜政策進行分配”的基本原則。鑒于每個亞專業的基礎和發展情況有不少差距,科室提出領導小組成員盡量進入基礎較差、起步較晚的亞專業,選擇時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盡量滿足本人志愿,科室適當調配”的原則進行。對于相對較偏的專科,在剛開始的時候在分配制度上給予傾斜。
華西醫院骨科個人亞專業的選擇是這樣進行的:骨科原來的人員中,因為老專家工作了幾十年了,做過成千上萬臺手術,以前是不分亞專業的,所以他們對每一個亞專業都非常精通,科室對老專家遵循雙向選擇的原則,由他們自己選擇一個亞專業。在此基礎上,對于一些老專家不太愿意選擇的較偏的亞專業,則由一些年輕、有潛力的醫生來擔任,由他們來開辟這些領域,以求實現突破;實在是沒有人愿意選擇的專科則由黨員帶頭。對于科室的第二代人才,那些博士和碩士的專業則是從他們選導師的時候就開始劃分了,因為選導師是自愿的,所以等他們畢業后醫院接收他們的時候,這項工作就進行得比較容易。廖部長說,醫院不會限制年輕人才的發展,一些博碩士生人才雖然自身所學專業比較熱門,但是因為做這一專業的人多,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所以醫院鼓勵他們向相對偏的專業發展。如本來是胸椎專業的博碩士生,也可以選腳踝等比較偏的專業做論文和課題,因為這些專科走的人少,道路寬廣,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如果搞的好,容易出成績,還可以以此提高自身的學術地位。
詳細內容請見《中國醫院院長》2006年第10期雜志